罗昭云提到了货币的事,大华立国一年多,忙于征战,目前黄河以北,关陇,西北等战事全都停下来,百废待兴,推行新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了。
毕竟一个朝廷的新气象,在于新政的推行,以及货币的换新,给天下人革新之感。
另外,从实际出发,新国建立后,的确不适合再使用隋代的五铢钱了。当年隋文帝制五铢钱,也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在隋初时货币极为混乱,北齐的常平五铢和私铸的常平钱,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钱,以及南朝的陈五铢、太货六铢,甚至刘宋的鹅眼钱,萧梁的剪边钱等,在商业领域继续参杂流通。河西诸郡还使用西域的金币、银币。这些钱币精劣大小轻重不一,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隋文帝下令整顿货币,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
但是,隋炀帝时期,不断发动战争,以及大型工程,经济逐渐崩坏,民间开始铸钱成风,轻重大小不一,劣币逐走良币,导致物价上涨,经济混乱的局面。因此,罗昭云开始考虑,要在大华管辖区内,推行新币。
由于户部否则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这铸造新钱币的事业归户部度支来管理,于是罗昭云再次问向户部,此事的执行情况。
长孙无忌作为户部侍郎,户部的二把手,目前主要负责新币这一块,此时站出来拱手道:“启奏陛下,新币已经铸造完成,主要分铜币、银币、金币三种,铜币是要流通天下的,而银币、金币只用作观赏,储存在宫内,作为象征,请陛下恩准,呈上第一批样本,供陛下以及诸位大臣观看。”
“准了。”罗昭云一挥手,答应了他的请求。
长孙无忌对着宫内的宦官招手示意,守在殿外的侍卫那里,在上朝前就存放着新币,等待传唤,此时有宦官出去传旨后,顷刻,有侍卫端着铜盘,里面摆放着三种货币,其中铜币居多。
宦官每一样挑取几枚之后,呈递给陛下,其余则让百官拿起来观看。
这大华新货币,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一面刻有“开元通宝”,背面则有星、月交汇小纹饰,做工比较精美,文武百官拿在手里,觉得质量适中,形状也美观,都纷纷点头,面带笑容。
长孙无忌拱手道:“这铜钱就是即将发行的常用钱币,开元通宝,有新纪元开始之涵义。每个铜币是一文,重量称为一钱,每十文重一两,一百文为一吊,一千文为一贯重六斤四两,目前几个铜山矿被开采,由朝廷制造,民间不得私自造钱,发行量会与天下物资总量成一定比例,不会滥发无度,导致钱币贬值。旧的五铢钱停止流通,各地县邑设置兑换口,百姓、乡绅等可以通过各城邑指定地点,按折新率七成,换取新币,毕竟朝廷要回炉熔炼,也需要损耗,以及人工成本。”
罗昭云闻言思考半晌,点了点头,这个办法还是不错,说道:“正好我大华立国之后,尚无年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号,也可以用开元为年号,新的纪元,全新的开始,万象更新,挺好!”
“陛下圣明!”群臣喊出口号,及时奉承了一句。
“这铜钱的铜比重如何?”罗昭云忽然询问这一个细节,虽说是铜钱,但肯定不会全部用铜来铸造,因为铜在这个年代,也是仅次于白银、黄金的较贵重的金属,许多佛寺、道观要铸造金身铜像,都离不开铜,而且一些精妙器具,也需要铜来制造,所以,铜钱如果全是铜,很可能会被民间奸商、乡绅们,重新回炉融化,然后制造成精美器具来倒卖,那就是朝廷的损失了。
长孙无忌回道:“按陛下提前的吩咐,这第一批铜钱,是采用半铜半铅的含量,第二批会加入一成的锡,减少一成的铜,这样以免民间工匠私自提炼铜钱内的铜,如此铜钱的损耗就会减少了。”
“应当如此!”罗昭云点点头,觉得发行铜币,这里面学问还是很大的。
不过他又想到铜币出行如果携带太多,实在不便,于是提出新的问题道:“铜币流通,可做常用货币,但是毕竟商人南北行走,东西贯通,如果携带大额数目,很可能一车铜币都装不下,携带不便,所以,朕打算让白银也作为辅助钱币,户部派人考察银矿,开采银石,制作纹银,形状可有银饼、银元宝等,鉴于白银目前产量有限,可用一两白银兑换两千钱,也就是两贯钱,这件事由户部前头,工部配合采矿,兵部护住调兵监护保管,三部合作,完成白银的开采与制造。”
高士廉、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征、辛公义、褚遂良等人,没想到陛下对钱粮问题,懂得也如此之多,不禁暗自钦佩。
罗昭云还想谈土地改革的事情,整改门阀豪门,占有土地太多,又不缴税,还庇护部曲,导致收税不多,这个弊端,需要改变,但是想到立国之初,根基不稳,暂时还不能完全得罪门阀,否则让门阀贵族们抱团,对他这个新君王执政也是不利的,中央集权需要一步步加强。
罗昭云道:“还有一件事,朕需要翰林院牵头来做,魏征为监使,一是隋代已经灭亡,有关前朝的隋史,翰林院可以着手编纂,微言大义,注意史实,校书郎、博士待招等,要忙一段日子了。”
“此外,朕还有意让翰林院弘文馆的众学士、校书郎,建立一套华库全书收集历代各类经史子集,修缮编纂在一起,由礼部辅助,提供纸张,印刷术等,一旦编写完成,印刷万套,发往天下各地,让人都能够瞻仰前贤的经史子集,多学习文化,日后知书能干,好为国效力。”
众人闻言后,都倒吸一口气,暗忖这比下好大手笔,竟然要在文化上大动干戈,如此重视编纂全书,这对于翰林清流们而言,绝对是一个天大好消息,这也说明,陛下虽然马背上得天下,但目前工作重心已经向文治快速转移了。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