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信函:
今年的圣诞快乐吗?无朋无友,无人为伴!
没想到漂浮不定的人的情感竟是这样变幻莫测!
在登播征婚征友启示的同时,好心的邻居给介绍了一个“朋友”,见了一面,感觉还不错。于是再见第二面、第三面,一直到第六面的时候,到了圣诞节,这时我满怀信心地给她准备了丰盛的礼物,却没想到这段关系已经结束了。归其原因,就是“没什么理由,就是不喜欢、合不来,还说两个好人也不一定合适”,鬼话!难道我不知道这些?真不知道她的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与她交往这段时间,我回避了所有的朋友,包括征来的、会来的朋友。集中全部时间和精力于她身上,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如此结果!圣诞夜,凄惨惨,无友人,无朋伴!
晚上,我去了教堂,一为转换心情,二为寻求一种安宁。圣诞之夜的教堂并不安宁,这里正在举办唱诗会庆祝耶诞之日,听了一会儿,心情未见好转,就退了出来。骑上车,信马由缰地走,脑子里是此起彼伏的感慨。想自己二十多年来的人生经历,想这段时间的忙乱,想教堂……不知不觉,我看不到了自己存在。我是一个什么人?我信仰什么?又在追求什么?我似乎明白,可实际生活中,我却实实在在地摆脱不了这痛苦的桎梏。我曾超脱过,可现在,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了!
我知道了,我是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现实远没有理想那么好。虽不讲奢望,总还是有奢望的。人毕竟是人,应该以人的姿态生活。
这时候真想有个知心朋友在身边,你能在,该多好!圣诞之夜,还有一个晚班,回到厂里,忙完工作,拿起了笔,记下这绵绵不休的思绪。
写信,写心。这一夜,竟然倦意全无。秉灯达旦,又迎来了一个旭日东升。早晨,面对初升的太阳,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好像冲淡了许多烦恼与忧伤,或许我这人没心,或许道出了心里话,自己渐渐地又恢复过来了。
这一夜同时回复了两位笔友的来信,摘一封给你:
我说以书会友,交的就是你这样的朋友。
能琢磨,肯用心去读,就一定会有所发现,像你这样认认真真地读写,将来一定能有所成就的。不过切记不要脱离生活和现实,要学以致用。
关于鲁迅先生,我非常佩服,不仅因为其人格高尚,更因为其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思想。但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以时代之人的姿态生活,书里的社会和理想,不一定适合我们。我们总想从书本中追求到幸福和理想,熟不知真正的理想不在书中,而在现实生活中。
现今读书,不仅为了得到指导,更是为了借鉴、充实,提高。
从信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儿,心地纯净正直,但是要生存,靠这些是不够的。我以一个“读进读出,读出读进的过来人的身份,对你说这番话,觉得多少有些不妥,可是没办法,要实在的答复,只能这么说。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人生活在现实中,早晚要成熟的,谁也不能一辈子天天真真地活在书中梦中自欺欺人。事实如此,现实如此,社会如此。顺其自然而为,这也是老子讲的“道”之一种含义。“无为之中无所不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可妄为。这是一种随缘随机适时地进取,绝非绝对的“无为”。如果要绝对地“无为”,那就谈不上“无所不为”了。
对于《老子》、《庄子》之类的深奥经典之作,我不敢谈很深的研究,只能说一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认识。
我看《老子》至少是用两种观点来看的。一种是用气功修养(德行)的眼光来看,一种是从社会角度来观察的,或许其中还夹杂着一些哲人的思辨。然而,这些无非是着眼点的不同,说到底是一个道理,即“规律”,或称之为大势,或称之为道”。而那些“柔弱、无为、居下、清虚、自然”之类的话,无非是将其道展开述说罢了。由于各人的认识或境界不同,对此就有了千差万别的看法和说法。无论你怎么看,“道”还是“道”,对与错,只是你的看法,并不能说明“道”的对错。
对于“道”这一类抽象的、相对的、概括性的东西,一般人是很难达到其绝对的实质性的高度。许多真正的思想不一定是用文字能表明的,有时候文字并不能说明什么。这正如我的征婚征友启示,写的还可以,但实际中的情况和现实中的我,并非想象得那么完美。过高地看重我,恐怕我担当不起!
最后,还要给你解释一下“柔弱……自然”吗?
“柔弱”是一种自我保护,是生存的需要。你听过螳臂当车的故事吗?说的是弱小者与强大者抗衡的道理,说的是螳螂的自不量力。“柔弱”也是有这个意思的。当自己还在萌芽或生长状态时,无力去争,只好先求得自保和不失本体,待得成熟之时,再一试高低。茫然为之,与事无补,与己无益,不可取!不可取!
下略(市政宿舍,丽红)
第218章 笔友2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18ys.net]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