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何以如此之贱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18ys.net]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草蘑菇生长速度快,几乎是一天一个样。

  周启每天都会过来看看,这玩意长的快,且易开伞。

  得看紧了及时采收,不然开了伞会影响口感,且不易保存。

  第四天的早上,周启亲自动手采收。

  “根削掉,留着还要种!”

  周启一边动手,一边给五个老农做示范。

  五个老农本来就是庄稼把式,一看就懂。

  早上采了一次,收了四百斤出头。

  晚上又采一次,收了有五百多斤。

  第二天接着采,这玩意长的太快了,每天要采两次,不然就会开伞。

  连续采收五天,总共采收了五千斤,平均日产千斤。

  产量不算太高,但也不算差。

  采收的蘑菇大部分送去军营,军卒们的碗里多了一道菜,都表示很高兴;剩下的一部分送给官吏,一部分送给城中军户,趁机宣传这是侯爷种出来的蘑菇。

  军户不信,专门跑去暖棚看。

  五个老农得了周启吩咐,一点都不藏私,周启手把手教了一次,五个老农已经学会了如何种蘑菇,虽然搞不懂原理,但照猫画虎总没问题。

  “要通风,不能闷!”

  “蘑菇根要用水泡一天,洗干净,千万不能脏!”

  “坏的不能用,会生虫!”

  “不需要另盖暖棚,家里也能种!”

  五個老农不厌其烦地给跑来参观的军户们讲解种植蘑菇的流程,讲完了流程又讲需要注意的要领,军户们听的两眼放光,不占农田,不需要盖暖棚。

  家里就可以种,这可太好了。

  稻草木渣什么的不值钱,蘑菇也不要钱。

  大不了去野地里采。

  对于小农小户来说,只要不规模化种植,不盖这种大棚,种蘑菇几乎没什么成本,需要付出的劳力和成本比种麦子还少,最多流程复杂,费事一点。

  但这都不是事,大明的农民最不怕麻烦。

  种蘑菇再麻烦,还能比养蚕织锦更麻烦?

  只要在家里种一些,饭桌上就能多一口吃的。

  如果种的再多一些,还收拿去卖钱。

  对于创造财富,老百姓从来都不缺乏主动性。

  军户们在尝试种植蘑菇,成山卫的官员们却没闲着。

  一边忙活公务,推广蘑菇种植,一边让家里的仆役也学着种。至于那些小吏,养不起仆佣的,就让家里的妇人老人学习,种出来就卖给军里,那里是消费大户。

  周启暖棚里的蘑菇就送到了军营,当然不是白送。

  收了钱的。

  公是公私是私,他分的清楚。

  同时也明明白白的告诉成山卫的官吏,想发财很容易,多种蘑菇就行了,别老想着贪污公家的钱,或者盘剥军户那点血汗钱,要干干净净赚钱干干净净花。

  这一季蘑菇采收接近尾声时,唐文享和胡明志也从京城回来了。

  此番进京面圣,一去就是一个月。

  唐文享回来时容光焕发,多年媳妇熬成婆,总算当上一把手了。

  虽然头上又多了个婆婆,但那也是一把手。

  胡明志也红光满面,活了三十岁总算见到了大明天子。

  对于这年代的官员来说,这是巨大的荣耀。

  大明的大多数官员,一辈子都见不到皇帝。

  回卫城后,两人单独给周启汇报了入京的详细经过。

  胡明志问周启:“下官刚听说侯爷种出了蘑菇,不知是真是假?”

  周启点头:“真的。”

  胡明志佩服道:“侯爷功德无量。”

  周启嗯了一声,交待道:“你负责操行事,往后兵卒操训可要抓紧。”

  胡明志道:“下官晓得。”

  周启又道:“现在军兵缺员严重,裁撤老弱后全卫之兵还不足一千,要重新征兵,召集青壮闲时操练,各寨堡以后不用再驻兵,都集中到千户所一体操练。”

  胡明志道:“怕是日费极重。”

  周启说道:“钱粮不用操心,你只管好生操练兵卒就行了。”

  胡明志忙应命,不用操心钱粮更好。

  天下难事,莫过于钱粮。

  当过家的,都知道搞钱搞粮有多难。

  既然侯爷大包大揽,他乐的不操这个心。

  卫所的兵和营兵不一样,现在的营兵是招募的职业兵,也就是只负责打仗不种地,卫所的兵可不是职业兵,农闲时操练,农忙时还要种地。

  名义上军户都是兵,非农忙时节是要操练的。

  但操练要管饭,不但要管饭,还得管饱。

  不然哪有力气操练,甚至还要吃肉。

  不然会营养不良,严重的甚至会缺铁性贫血。

  想要征召青壮操练,没钱粮可不行。

  过了几天,周启召集副千户上官员开了个会。

  会议主题明确:统一思想、大搞生产、发展经济。

  围绕这些主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明确了目标、细化了工作、分解了任务,最后压实了责任,从指挥使到下面的官吏,工作任务排的明明白白,干好了有奖,干不好惩治。

  基层吏员人手不够该增加的增加。

  冗余该裁撤的裁撤。

  吏员的薪俸要重新核定,尤其是基层的小吏,工资要给涨一涨,得让人家吃饱饭,不能饿着肚子工作,一系列改革措施下来,官员们都有点无所适从之感。

  夏税征收即将开始,这是当前的大事。

  开荒工作也不得不暂时停止。

  军户们忙着卖粮食,卫城各大粮店前,全都是排队卖粮的军户。

  一条鞭法之前,百姓缴纳赋税要粮食拉到官府指定的地点交给官府,麻烦不用说,挑选最好的粮食拉过去还要接受各种挑剔盘剥,承担许多本不该承担的摊派。

  一条鞭法之后,直接交银子就完事了。

  朝廷的税收增加了,各种损耗减少了。

  百姓也方便了,表面上看着挺好,但百姓什么时候能占到便宜?

  再好的政策执行到基层,也会各种走样。

  周启穿梭在街巷中,看着那些或赶牛车驴车,或用手推车推着粮食来卖粮的军户,看到有军户卖粮后一脸愁苦,就拦下一个军户问:“老丈何以一脸愁苦,可是收成不好?”

  老汉瞧了瞧他,又瞧了瞧跟在身边的亲兵和蒋秉兴,一看就知是贵人,不敢怠慢,连忙答道:“收成和去年差不多,到不是太差,就是粮价太贱了。”

  周启好奇:“粮价几何?”

  老汉答道:“一石麦子两百八十个钱。”

  “什么?”

  周启大吃一惊:“何以如此之贱?”

  老汉忿忿地道:“这些奸商黑良心呐!”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