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李敢领军与马韩松石沃部战于锦江之畔,因松石沃从未与骑兵对阵,故不知应对之法,竟驱步卒与唐军铁骑对冲,眼见不敌后,并未令大军结紧密大阵抵敌,反而下令所部族兵散开让路,以至于唐军轻松凿穿其阵,复又往来冲杀,马韩族兵死伤惨重!待松石沃惊省时,却为时已晚,马韩近两万大军已阵亡过半,且死无全尸,盖因唐军铁骑往来驰骋之故也!
马韩族兵士气大跌,遂生恐惧之意,松石沃急令各部集结,虽不足万人,但已成阵,唐军一时亦不敢轻易冲突,只绕阵疾驰,不时施以箭雨。
松石沃惧恨交加,疾声喝令所部倭人列阵最外围拒敌,但不得离阵,缓步往大田城撤退。
期间唐军冲突数次,皆被倭兵死命拒住,无法破阵。
李敢见之大怒!令众将士留守江岸,自领数十骑前往破阵,奔近后,乃扬刀大喝道:“列阵!”
唐军闻令,倍感振奋,拔刀大呼一声:“杀!”
片刻后,数千大军列阵完毕,李敢一马当先,直奔马韩军大阵,身后亲军大急,忙加鞭赶上,越过李敢,充当锋矢!
逼近马韩军阵时,李敢再次扬刀嘶吼:“杀!”身后大军齐声大喝应之!一时间仿若神兵降世,杀气冲天而起!
松石沃心惊胆裂,已暗生悔意,身周族兵瑟瑟发抖。因地面早已被鲜血浸透,加之战死族兵残尸粘连,以至于湿滑不堪,故不时有人跌倒,然不及爬起便被踏为肉泥,若非外围倭兵拼死抵敌,其阵早已溃散。
比及唐军杀入马韩大阵,外围倭兵皆嚎叫死战,前排铁骑顿现伤亡,且一时间无法寸进。
李敢正纵骑杀来,眼见收势不住,不由怒发如狂,大喝道:“闪开!”
众亲军闻之,忙打马避让。但见李敢跃马挺刀,杀入马韩军大阵,长刀乱舞间,所向披靡!竟借战马之势突前二十余步,斩杀数十人!
众倭兵见之,竟毫不惧死,疯狂围拢,意欲困杀李敢!
李敢见战马前突之势已止,乃大喝一声,自马上跃下,大刀横扫,瞬间将十余倭兵拦腰斩断!
众亲军见李敢竟下马杀敌,亲为大军锋矢,无不大惊!急滚鞍下马,护住李敢侧后!
但见李敢状若疯虎,长刀大开大阖,前方一丈之地,霎时空无一人!
马韩族兵本就心惊胆颤,又见李敢大发神威,无人能挡!顿时亡魂皆冒。忽又闻侧面喊杀声震天,原来又有数百唐军得渡,遂结阵杀来!马韩军阵中,不知何人发一声喊,众族兵顿时蜂拥后退,继而立成溃败之势。。。
约一个时辰后,李敢扬刀立马,身后大军如林静立,四野一片血海,残肢断臂遍地皆是,松石沃等尽皆伏诛,马韩近两万族兵无一生还,唐军亦阵亡近千人。收敛战死同袍后,李敢即下令大军杀奔大田城。
比及赶至,城内仅余老弱妇孺,见大军至,皆伏道乞命。
李敢就令于大田城内立营,仍令其等上缴兵械,再遣大军搜寻。。。
晚间,一将入见,禀报道:“将军,城内已肃清!末将问讯众百姓,得知马韩王已于数日前逃往弁韩,今日与我军对战之将并非韩人,其人名唤松石沃,乃邪马台国之人。”
李敢闻报,愕然问道:“邪马台国位于何地?”
那将道:“末将不知,但城内有百余户自称祖籍燕国,因避秦时难,举族逃亡韩地,将军何不唤其族老问之?”
李敢然之,令其遣人往传,并传令各部,但有扰民者,斩!
少时,族老带到,叩首见礼道:“罪民秦业,见过将军!”
李敢见其须发已白,忙起身相扶,和声道:“老丈年长,何需多礼?”言毕,即令亲军设座。
秦业连声称谢,就坐后,拱手道:“不知将军见召,有何吩咐?”
李敢道:“本将欲请教邪马台国之事,不知老丈可知晓?”
秦业微微摇头,答道:“此国与韩地类同,亦有大小部落无数,共推邪马台女王为尊,民多未开化,性好斗,不识五谷,渔猎为生,其国距马韩不过百余里海路。因连年战乱,故多有战败倭人渡海而来,又因其等多为悍勇之辈,故辰王纳之,以为爪牙。近十余年间,其等越聚越多,遂自立一国,举松石沃为渠帅治其国。数日之前,辰王闻知将军统兵已过锦江,即携文武家眷及资财粮米,往投弁韩。唯有松石沃不服,故战败身死。如今将军屯兵大田城,竟与民秋毫无犯,真仁义天兵也!”
李敢逊谢,又问道:“老丈即祖籍燕国,便亦为汉人也,为何侨居此地数百年而不思归?”
秦业见问,喟然道:“将军有所不知,老朽祖上乃燕国大将秦公讳开也,非是老朽不欲归汉,实乃千里迢迢,无力西行,加之各支皆与东夷杂居,繁衍数百年矣!即便得回故土,又有何面目祭奠先祖?”言毕,竟老泪纵横。
李敢见说,亦嗟叹不已,复又攀谈片刻后,即令置酒相待。
散席之后,一将进言道:“将军,秦业祖上若果为秦开公,须得令其归汉,并上禀唐公爵之!”
李敢视其人,乃并州刺史高柔之子高俊也,现任前军司马,闻其言,愕然道:“其祖何许人也,竟须上禀唐公?”
高俊道:“将军有所不知,秦开乃燕国名将,曾挥军击破东胡,取地两千里!使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地并为汉土,于我汉人,功莫大焉!岂能任由其等流落异乡,混居蛮夷之地?”
李敢闻说,大笑道:“此言差矣!此地自我等踏足始,便永为汉土也!何来异乡之说?且本将不日便扫平三韩诸地,届时唐公必设立州郡,遣官治理,移民屯垦,如此不出数年,便如河套肃州一般无二,再非蛮夷之地矣!”
高俊闻言,拱手道:“将军真知灼见,末将拜服!”
李敢挥手示意其免礼,令其督军一千,屯于大田城,以接应郝昭。再传令大军严加戒备,歇息一晚后,便发兵弁韩!
渔阳,刺史府,阎柔满面苦色,将手中帛书置于案首,顾谓堂下一众官吏道:“唐公遣人传令李将军分兵屯驻塞北、辽东,然其月余之前便以统军进发,如今恐已攻入韩地,此令如何传达?”
一人出列道:“使君,事已至此,当遣快马追之。”
阎柔摇头道:“我军铁骑攻掠如火,恐追之不及。再者,若李将军已与东夷交战,接此令后,作何区处?”
众官闻言,皆沉思不语。
忽又有一人出列道:“使君之言是矣,两军交战,岂能随意进退?可先俱书上禀唐公,再遣人急赴韩地查探,然依邈之见,李将军勇悍绝伦,郝伯道足智多谋,阳公精于治政,取韩地易如反掌!或许待信使寻见李将军时,三韩已定矣!使君只需多遣吏员前往协助治理即可。”
阎柔闻言,大喜,视其人,乃蓟县人徐邈也,现任长史之职,遂从其言,先遣人急报长安,言称大军已出兵月余,李敢或已平定三韩,请马超再做区处。
却说郝昭、阳仪一路急行,这一日,渡过锦江后,竟又见残骸遍地,衣物间杂其间,蝇虫乱飞,鸦鹫成群,其惨烈犹胜汉江之畔。。。
阳仪见状大怒!恨声道:“现今已入伏,若任由尸骸腐烂,极易引发瘟疫!那李存孝又岂能不知?真枉自气杀老夫也!”
郝昭急遣人掩埋之,谓阳仪道:“阳公息怒!兵贵神速,许是李将军驱兵大进,无暇顾及,且我等既为后军,自当处理此事。”
阳仪见说,摇头苦笑不止。
郝昭沉思片刻后,接着道:“昭欲连夜进兵,追赶李将军,但阳公年迈,恐力有不逮,不如领众吏员缓行,昭再留军两千,权为护卫,阳公以为如何?”
阳仪闻说,叹声道:“老不已筋骨为能,多谢伯道体谅!”
郝昭逊谢,即起身传令。
次日,郝昭入大田城,高俊领兵迎入大营,叙礼毕,郝昭道:“未知李将军现在何处?”
高俊道:“将军已于三日前发兵弁韩,留末将在此迎候郝将军,临行有言,令留步军三千驻守此城,余皆赶赴弁韩。”
郝昭闻言,略作思忖,遂留千人屯驻大田城,又吩咐高俊道:“本将这便进兵,高将军暂驻于此,待阳公赶至,再领所部骑兵汇合本将!”
高俊拱手领命。
却说李敢领兵杀奔弁韩,沿路所遇村寨或空无一人,或焚烧殆尽。唐军突进两百余里后,仍不见敌军踪影。李敢心下讶异之余,暗生警惕之心,遂下令大军缓行,遣探马出五十里巡哨。
少时,陆续回报道:“前方并无异常,除废弃村寨部落外,并不见一人!”
李敢闻报,放下心来,传令大军加速。
忽一将进言道:“将军,我军已深入弁韩腹地,岂能不见一人?末将以为,不可轻进!”
李敢闻言,略作思量,亦觉怪异,遂令十余亲军各领百人,前出百里哨探,嘱咐道:“若遇敌军,不可与战,须即刻回报!”又转令大军再进五十里立营。
半个时辰后,大军尚未及立营,已有探马回报道:“前方七十余里忽现东夷营帐,约千余人,战马亦有数百。”
李敢闻之,即令探马严密监看,但有异动,飞马来报!然后聚将商议道:“前方忽现敌营,究竟何人所部?诸位有何见解?”
一将应声出列道:“待末将前往尽数擒之,将军一问便知!”
又一将进言道:“其等只有千人,实不足为虑,加之今日天色见晚,不如先行歇息一夜,明日再擒之不迟!”
李敢闻言,思之亦无不可,乃从之。
次日天明,大军拔营而起,杀奔敌营。唐军皆为精锐骑兵,数十里转眼即到,瞬间便将敌营团团围住。
营内之人忽见大军骤至,顿显惊乱,然并无恐惧之色。
李敢策马上前,略微打量后,便着人于营门问话。
少时,百余人鱼贯出营,当先三人窄袖袍服,峨冠博带,式样与汉人无异,腰间颈上缀满璎珠,视之华丽无比。身后跟随数十人亦如此打扮,只无璎珠而已。余者皆乃身着布甲,髡首文身之卫士。
一群人缓步行至李敢马前数步,整衣下拜,前方三人叩首道:“三韩小王,见过上国大将!”
原来,辰王自离大田城,一路疾行,仓皇逃入弁韩境内,再行百余里,方稍觉心安,即令立营歇息,遣使往报弁韩王。
数日后,使者回返,言称弁韩辰韩二王皆至!
辰王闻报,即令迎入,略微叙礼后,便将汉军攻占马韩,凭三千铁骑尽斩松石沃所部两万大军之事和盘托出。
辰韩王闻之,并无惊讶之色,言道:“十余日之前,汉军千余兵马,大破本王近万精锐!若非洛东江阻路,本王已为其所擒矣!只因此次汉军入寇,大异往年,其兵将之勇,本王闻所未闻,兵甲之精,即便擅冶铁之弁韩亦自叹弗如!更兼汉军分兵大进,以本王度之,恐不下十万,绝非我三韩能敌!辰王避入弁韩,乃明智之举也!只是不知辰王作何打算?”
辰王闻说,强抑怒意,言道:“本王早已探明,汉军只万余骑兵耳,即便尚有后军,亦不过两万人!我三韩合力,可聚大兵十万,且有洛东江地利,何言不敌?!”
辰韩王闻言暗怒,正欲反驳,只听弁韩王出言道:“本王先祖亦为汉人,因避秦时乱,故亡奔韩地,深知汉人之强盛!即便我等倾力击退汉军,其等又岂能善罢甘休?若卷土重来,我等族兵皆死伤殆尽,定难抵敌,届时如之奈何?昔日匈奴何其强大,亦被汉人击败!匈奴或可遁入荒漠求活,然我三韩三面临海,若再败,逃往何地?再者,二位大王可知眼前汉军乃何人所遣?汉国现下又是何人所治?”
辰王见说,先是沉思不语,继而惊骇莫名,连声相问。
弁韩王接着道:“眼下汉国皇帝名存实亡,天下权柄皆归唐、魏、吴三国,三国之中唐国最强,其王名马超,字孟起,此人骁勇善战,谋略出众,犹擅骑兵,故而一统北方,所向披靡!昔日令我等仰视之鲜卑、乌桓等部族皆为其所灭。辽东公孙大人盖世英杰,亦束手就擒!其兵锋之锐,即便倾尽我三韩之力,亦不能当!故本王劝二位大王出降。”
辰王闻之,欲言又止。
弁韩王见此,岂能不明其意,乃微笑道:“然二位大王亦无需多虑,汉军之所以动兵,只因辰王所部劫掠带方之故,我等只需称臣纳贡,再遣使赍国书请罪即可。”
二王深惧唐军之威,又商议许久后,遂从弁韩王之论,引一众文武,立营于要道迎候。
李敢乍见三王下拜,不由愕然,一时竟不知如何开口。
辰王见此,再度叩首道:“昔日掳掠带方,实为小王之罪,今愿以粮草、铁器赎之,还请将军宽恕!”
李敢回顾左右,见其等亦尽皆呆然,只得稍举马鞭,示意三王免礼,然后轻咳一声,言道:“兹事体大,你等暂且回营歇息,待本将聚众祥议后,再予以答复!”言毕,即回马,喝令大军就地立营,另遣快马传报郝昭、阳仪。
十余日后,郝昭等皆至,商议半日后,李敢采用阳仪之计,召见三王,推说自己无权处置,须三王往长安面见唐公。
三王闻言,皆不明所以,然不敢不从,只得随唐军上路。
阳仪亲笔作书,传报长安。然后令众官吏重新丈量三韩之地,由李敢分兵把守,再清点人口,推行唐国政令。。。
长安城,马超接报,自思道:“阎柔曾报说李敢已经出兵一个月,去掉信使在路上的时间,这李敢竟然两个月就把棒子灭了?看来当年公孙康把辽东半岛祸祸的不轻啊!也好,等所谓的三大韩王到长安后,随便寻个由头砍了,再迁移幽冀百姓过去。。。”思及此,遂唤李迪、李开、诸葛亮等入见,商议具体事宜。
建安十七年秋,马超颁发指令:并三韩为辽南郡,任徐邈为太守。迁幽冀百姓五万户入辽南。加郝昭少将军衔,领镇东将军职,就统征三韩之兵马,驻守辽东、带方、乐浪、辽南诸郡。李敢领中奖军衔,令回长安述职。遣马休领镇北将军职,于长安调集一万骑步大军,分守上谷、云中、朔方三郡,以防塞北蛮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