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楚王问鼎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18ys.net]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韩建劝张寻千万不要渡过渭河,张寻奇怪道:“不渡渭河,孤怎么回邓州?”

  “楚王此时宁可多绕些路途,也一定要避嫌。”

  张寻听出韩建话里有话,遂问:“佐时有话尽管直说,你究竟听到什么风声了?”

  “长安城里,此时已是满城风雨了。自打正月开始,就人心惶惶的。最近几日,甚至有些殷实之家已经举家避往南山了。为了避免拥堵生事,明德门连续几日都是只许出,不许进。进城的商旅只能选择走别的门,但也是车马稀少。”

  “他们怕的是什么?”

  “民间传言……”韩建犹豫了一下,才压低声音说道:“民间传言,楚王此行,有问鼎之轻重之意。”

  “荒唐!”张寻显得很愤怒,“实在是荒唐!”

  提剑立于张寻身侧的侍卫将军宋蛮也露出不平之色,怒斥道:“这些市井刁民!如此中伤功臣,就不怕遭报应吗?应该把他们全都抓起来刮了!”

  一旁的参军奚康则捋着山羊胡道:“这事恐怕怨不得市井之徒。定是有人在暗中煽风点火,故意散布流言。”韩建点了点头,赞同奚康的看法。

  “什么人这么卑鄙?莫非是河东派来的细作?”宋蛮问道。

  “呵呵。”张寻微微一笑,“什么人都有可能。”他嘴上虽然如此说,其实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答案。

  “那咱们怎么办?难道就因为这几句毫无根据的流言,就要避嫌,绕上一大圈回家吗?不渡渭河,那就只能向东出潼关,走东都,过汝、许。这一圈走下来,少说也得一个月!”宋蛮显然不同意韩建的建议。

  “恐惧流言,往往就会坐实流言。依臣看,咱们不如就按照原定路线行进,最多七天,等咱们从长安城边秋毫无犯的经过,流言也就不攻自破了。”奚康显然和宋蛮的意见相似。

  张寻又让其他未说话的众将表态,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大多赞同奚康的看法,都认为清者自清,没必要恐惧流言。当然了,很难说其中没有私心杂念,毕竟离家大半年,很多人都已是归心似箭,都希望能早一日和邓州的家人们团聚。

  当然,也有高慈、李子兴等人支持韩建的建议。此时长安城中已是人心惶惶,神策军也仿若惊弓之鸟。如果忠义军执意南渡逼近长安,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是很难预料的。正所谓“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君子适当的避嫌,能够避免很多原本不必要的麻烦。

  众将依次都说完了,便齐齐望向张寻。他们都了解张寻的脾气,张寻虽然会认真听取每个人的建议,但是从来不会在不同意见之间摇摆。他总是能最终一锤定音。

  “虽说清者自清,但是摆明有人给你下了套,却还要自己往里面钻,这不是智者所为。而且,也过于鲁莽了。”张寻简单两句话,否定了“南渡派”的意见。韩建、高慈等人面露得意之色,其余大多数人则未免有些失望。

  张寻笑笑,接着说道:“但是,听见一点风言风语就畏惧不前,转身躲避,也非勇者所为。而且,这样做多少会折损我军的士气,也会让人看扁了。”这回轮到韩建和高慈脸上挂不住了。不过多数人都是一脸的困惑。从同州回邓州,要么南渡渭河,要么东走潼关,难道还能有第三条路?

  张寻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他要尽量让手下人能够跟得上他的思路。此时,奚康等几个脑子转得快的脸上已经若有所悟了。似乎只差捅破那一层窗纸。

  “记住,凡事都要化被动为主动。面对流言,不论我们是执意南渡还是避嫌东走,其实都已经是陷入被动,被敌人牵着鼻子走了。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化被动为主动。如今不是有人说我这个楚王要问鼎之轻重吗?全天下人不是都在关注着咱们的一举一动吗?那么正好!咱就站在这个由敌对势力为我们搭好的台子上,唱一出忠君报国的大戏!”

  长安城,大明宫。

  大唐天子李晔正在太液池边的亭子里与宰相张浚对弈。

  在这个位面,拜张寻所赐,张浚的命运要好上很多。由他力主的河东之役虽然没有获得全功,但结果也不算坏。起码给朝廷立了威。天底下最强大的河东镇面对朝廷的讨伐,都只有招架之力,其余那些小藩镇,哪里还敢有别的心思?今春向长安输送贡赋的藩镇比往年多了一倍。

  看着国库日渐充盈,李晔将这份功劳都归于他最信任的宰相张浚。张浚此时已经超过了杜让能,成为了首席宰相。河东之役之后,李晔也更加的迷信武力了。他相信凭借着强大的武力,有朝一日大唐还能扫平宇内,重回盛世。

  不过最近几日,他却增添了一件烦恼。

  “楚王还在同州吗?”李晔仿若随口一问。

  “据说已经离开同州了。”张浚立即答道。

  “哦?朕怎么还不知道。”李晔重重的落下一子白棋。张浚装作忧虑棋局的样子,没有搭腔。他其实是不敢接话。这个消息还是他压下来的,没让人立即告诉皇上。

  “楚王现在已到何处?”李晔继续追问。“可是奔着潼关去了?”李晔清楚的记得,在前几日的早朝上,群臣讨论起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楚王问鼎”流言时,张浚曾力排众议,说张寻对朝廷绝无二心。张浚认为,张寻为了避嫌,肯定不会再从长安方向回邓州。十有八九,会走潼关。

  虽是早春,张浚的额头上,却冒出了几滴汗珠。

  “楚王离开同州之后,就沿着官道一路南下,此时,应该快到东渭桥了。”张浚知道,自己只能实话实说,他可不敢冒欺君之罪。

  天子听了,脸色忽然有些难看。过了片刻,才缓缓说道:“楚王这次讨伐河东,劳苦功高。依张相公看,楚王率师凯旋,朕是否应该亲自去渭桥犒赏三军呢?”

  “这可使不得!使不得啊!”张浚赶忙说道:“忠义军只是路过长安,并非是得胜回朝的神策军,圣上断没有亲自郊迎的道理。而且忠义军也不可能经过京郊。依臣看,楚王即使渡过渭河,也不可能再过灞河,一定是沿着灞河北岸,直奔蓝田去了。”

  “果真如此,也算楚王有心了。”李晔若有所思的说道。

  长安城东北二十里,东渭桥头。

  渭河北岸,一万两千忠义军列着整齐的队伍,军容齐整,旌旗招展。

  渭河南岸,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粗略估计,南岸的人数甚至比北岸的忠义军人数还多,很可能超过两万。不过这些人可不是军人。从穿着打扮上看,分明都是长安城里的百姓。百姓们挤满了河堤和官道的两旁,有的敲锣打鼓,有的箪食壶浆,有的翘首企盼,更多的则是神情紧张。

  这些百姓,除了一小部分是自发来迎接忠义军,或者是来看热闹的之外,大多数人,都是被长安的麒麟山学友会组织来的。据知情人透露,这次出城迎接忠义军,每人可得铜钱两贯。也即是说,为了组织这样一个大场面,麒麟山学友会一次性出血至少四万贯!

  正所谓人为财死,虽然最近长安流言四起,都说忠义军要攻长安。但面对金钱的诱惑,还是有不怕死的人来挣这笔钱。当百姓亲眼看见传闻中的忠义军时,恐惧感也消散了很多。很多人甚至小声议论,都想搞清楚忠义军在北岸搭了那么一座台子究竟是想干嘛。楚王不是要渡河吗?难道渡河之前还要先在河边拜祭河伯?

  “人到得差不多了吧?”宋蛮问奚康。

  奚康向南岸望了望,点头道:“应该差不多了。让王上准备一下吧。”

  “得嘞!”宋蛮说着一路小跑,到了张寻面前:“大王!吉时到了!”

  “好,擂鼓!吹角!”

  张寻一声令下,北岸顿时擂鼓震天,号角长鸣。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巨大响动,南岸的人群忽然有些骚动。好在人群中有人维持秩序,所以没出什么事故。

  这时,在一些人的带领下,南岸两万百姓竟然一齐高呼:“请楚王渡河!”

  在呼喊声中,张寻缓缓登上了岸边的那座简易的木台,他没有说话,只是朝着南岸拱手致意。

  “请楚王渡河!”又是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声音。

  张寻再次拱手致意。

  “请楚王渡河!”百姓们第三次请求张寻渡河。

  张寻这次没有再拱手,而是转身朝着西南方向,一撩锦袍,单膝跪了下来。

  张寻对着滚滚流淌的河水,大声说道:

  “臣楚王寻,舍生忘死,为国征战,一去半载,此身几乎不免。却不曾想,凯旋之日,忽遭流言诽谤。问鼎之论,彷如刀劈剑刺,让臣痛心疾首。臣本有心面圣,无奈人言可畏。遂只能隔江拜圣,自此东归。望天子能矜悯士心,斩除流言,还忠义将士一个公道,勿让英雄流血再流泪!”

  张寻说罢,又朝着长安的方向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礼,方才起身。南岸的百姓虽然完全听不清张寻说得什么,但从他的动作看,知道是在拜别天子。很多人不禁为之动容。

  楚王于东渭桥头遥拜天子一事传回长安,很多人都觉得羞愧非常。当然也有刺耳的声音,说张寻过于矫揉造作了。不过,大明宫里的天子听了,却长出了一口气。李晔笑着对张浚说道:“果如爱卿所言,楚王对朝廷,还是很忠心的。”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