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的《哥斯拉》,将哥斯拉描述成身高50米、恐怖、巨大的破坏者,哥斯拉以其巨大身躯与热线,仿佛只是为破坏而破坏般的**船只与城市;再加上制作群刻意在电影前半段不公开哥斯拉的真面目,仅以脚印、叫声、脚部的特写与受害者的惨叫声营造其悬疑性与神秘感,以及与第五福龙丸事件,二战原爆与冷战核竞赛等时事及历史事件的切合,使《哥斯拉》得到极大的回响与票房成功、哥斯拉“人类之敌”的反派形象也就成为哥斯拉早期几部作品的主要基调。
这样的形象在哥斯拉问世十年左右时出现变化,作为系列性的娱乐电影,本片无可避免的开始导入社会上的流行与话题性事物,进而改变了哥斯拉银幕上的性格与形象。
由于五十年代末期摔角手力道山引起的摔角热潮、哥斯拉系列的第三作《金刚对哥斯拉》中哥斯拉与敌对怪兽日版金刚间的打斗场面混入了拟人化的摔角动作,十周年纪念作《三大怪兽地球最大决战》里哥斯拉更进一步的拟人化,出现了与异种怪兽间以肢体语言及叫声沟通的剧情,并第一次出现“为保护地球(人类)而挺身对抗反派怪兽”的设定。至此,哥斯拉的反派形象已彻底消失、在接下来的几部系列电影中、哥斯拉在电影主剧情中打击恶势力支配的怪兽,俨然成为正义使者,同时拟人化的人性刻划更被进一步加强(如打败敌人后摆出时下流行的动作),此种转向最后在1967年的《怪兽岛决战哥斯拉之子》一片达到**,本片为哥斯拉创造了一只子兽迷你拉、哥斯拉除了在片中对抗巨大的异变昆虫外还充分展现了亲情。
至20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哥斯拉正义的“怪兽王”形象已牢不可破,此种形象与娱乐业生态环境的改变促使哥斯拉电影再次作出转形:日本家用电视的普及对电影票房造成了明显的冲击,由原哥斯拉系列电影特效总监圆谷英二所监制的电视剧《奥特曼》也在儿童间掀起了对巨大变身英雄的崇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哥斯拉系列开始转变为儿童娱乐电影(会作这样的年龄层瞄准的着眼点在于父母必定会陪同儿童观影而增加票房,以及以玩具为主的周边产品的商业利益),在这些作品中,哥斯拉如同摔角冠军与奥特曼,与各式各样危害人类的怪兽展开激战,并加入许多各种取悦低年龄层观众的有趣情节。1968-1975年间哥斯拉以差不多每年一部的的速率推出此类儿童电影基调的系列作,其中虽也有《哥斯拉对黑多拉》这种以公害为议题且表现手法带有强烈实验风格的异色作,不过这段期间的主要风格仍是简单明快的剧情与豪快的打斗。然而,本时期的系列电影票房却出现了明显且持续的萎缩,造成哥斯拉声势下滑的原因不止于一端,电视特摄电视系列剧的挑战、石油危机造成的制作品质下降(譬如后期的几部哥斯拉电影为节省成本,均大幅减少了破坏都市的场面)与系列作本身创意的枯竭都是主因,种种的原因终于东宝公司决定在1975年的系列第十五作《机械哥斯拉的反击》后暂停系列电影的制作,此一决定也标志了日本1950-1970年代怪兽特效电影黄金时代的结束。
1984年,在九年的沉寂后,东宝公司于哥斯拉诞生30周年时推出的《哥斯拉》使这只哥斯拉奇迹式的在大银幕复活,为了继续在高度发展后高层建筑林立的东京表现巨大感,哥斯拉的身高被改为80米。借助电影特效的进步,与故事风格、形象重回成熟剧路线,哥斯拉的回归获得大成功,并开启了至1995年结束的第二次系列作热潮。
本时期的哥斯拉舍弃了六十、七十年代的拟人化描述,而是重新定位为类似系列原点的破坏者角色,哥斯拉成为一种不可预测并令以先进科技自豪的现代人类感到压倒性无力感的活动天灾、在重新设计为略具钝重感而威严的外型的同时,对哥斯拉的描述也倾向于视为一种独特的巨大生物,有着特殊的习性:如1984年版《哥斯拉》中哥斯拉对候鸟的超低音频会有所共鸣,1993年的《哥斯拉vs机械哥斯拉》更将哥斯拉描述成一种以杜鹃鸟借巢方式繁殖的生物,种种具真实感的描写令此时期的哥斯拉形象颇受好评,而本时期哥斯拉以核能放射线为食,为觅食而袭击核动力潜艇与核电厂,最后也因体内不正常的核融合反应而失控死亡的剧情走向,也明显隐含有对人类文明的反思。
日本方面原本欲以1995年《哥斯拉vs戴斯特洛伊亚》一片末尾的哥斯拉之死作为系列电影的完结,但由于美版《哥斯拉》无法令日本人接受,在哥斯拉系列结束时重制的另一经典怪兽系列加美拉三部曲获得大成功的影响及影迷的期盼、哥斯拉系列终于在1999年二次复活;在以《哥斯拉2000》为首以《哥斯拉最后战役》作结的六部作品中、哥斯拉的风格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八十、九十年代的经典形象,但比前一系列期更加强调与系列第一集故事关联性的特征,使本期各别作品的哥斯拉拥有复杂各异的象征意义:惩罚人类文明的天谴、过往的亡灵,对人类某种过于先进(或违反自然)的科技显示出愤怒的巨灵,或人类面对无力克服危机时不得不认同的最强生物。可惜的是,这些大胆的尝试未能使哥斯拉系列电影在好莱坞特效电影挂帅的今日获得如过往亮眼的成绩,东宝也在公开《哥斯拉最后战役》的同时宣布五年到十年内(甚至永久性的)不再拍摄哥斯拉系列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