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四合院由来已久,从金代起始,演变沿用至今,在全国乃至世界都赫赫有名。
要说这其中的讲究,那可太多了。
单拿代表房主人社会地位的象征大门来讲,光凭这个门就可以彰显房出房主人的家境和尊优程度来。
像除了中规定的,亲王、郡王、世子、贝子这些皇亲国戚的“王府门”各有不同规制。官宦人家的“广亮门”、“金柱门”也有不同讲究。百姓里的“蛮子门”、“如意门”、“随强门”,同样有门户高低之别。
因此人们常说的“门第”、“门当户对”,便是由此得来引申含义。
总之,这四合院里面包含的东西可谓自成一套系统。任何东西的规制、形式、样式,都值得深究,瓦、木、油、雕,哪一样活儿也不简单。
其具体细情,别说当今的人们已经大多不了解,就是在古建行里也不是人人精通,了然于心的。咱们要在此一一罗列,说个明白也并不现实。
不过,要是来形容一下洪家宅院面积和范围,咱们只需先把两个量化词搞清楚便好。那就是“进”和“跨”。
大家都知道,“四合院”是对京师独有的合院建筑形式的一种统称。
“四”指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聚合在一起,围成一个“口”字形。
只要符合这两样要求,都可以叫做“四合院”。
可人因贫富不同,住宅的规格必然也不同。这种简单形制的四面围房的一个小院儿,其实只能满足小门小户的需求。
像贵族、官员、有钱人家的私宅往往会有数重院落,正房前有轩廊,后有抱厦,东西各有厢房,豪华宽敞。院落内外还有不少附加设施,还都带着花园。
这样极其复杂的四合院又该怎么用语言确切地表达和区别呢?
那就在这个“进”和“跨”字上了。
简单来说,可以把“进”当成一套四合院院的“经线”来讲,它代表了宅院的纵深。
一个由四面房屋围成的庭院,为四合院的基本单元,称为一进四合院,。如果哪个宅子有围成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有三个院落则为三进四合院,以此类推。
朝的权贵,多的能达到七进、八进,“一入侯门深似海”之说不是空言。
只是由于空间的实际限制,可并不是所有宅院都能无限以纵向发展的,于是一些大宅院便出现了横向结构
这就是“进”相对的,“跨”的概念。它可以当做“纬线”来讲,指的是宽度。
其道理和“进”一样,有多少左右的并联的院子,就有多少“跨”。
通常将沿中轴线布局的院落称为“中路”,分居两侧的院落则根据方向分布,而称为“某路”跨院。
如以洪家老宅为例。
由于煤市街是南北朝向的大街,他们家在街西边。
且因为经过几代人扩建,把中路院落逐渐完善到了有大门,有影壁,有外院,有二门,有内院,三进院,再加一个后院的规模。
他们家的老宅便可以称之为“坐西朝东的四进四合院”了。
当然,这种朝向正房的方位也是坐西朝东,肯定比坐北朝南的正统院落要次一等。老话怎么说的?“有钱不住东南房,东不暖来夏不凉嘛”。
可洪家后来又用逐渐加盖的几个北路跨院弥补了这种不足。
虽然未能把周边有的人家并列进来,实现空间应用的最大化,新增部分有些不太齐整,犹如一束散花。
但毕竟瑕不掩瑜,这些跨院无疑使得整体院落的功能性愈加完善。
让洪家最终成为了有门房、有账房、有车马房、有挑夫班、有私塾、有客厅、有花厅、有餐厅、有库房、有厨房、有厕所、有园林、有洋楼的“深宅大院”。
实际上到洪禄承一代,洪家的建筑规模已经堪比王府和皇亲国戚的府邸了,房屋高大,院落重叠,前廊后厦,院园相通,说起来很有点“城南第一家”的意思。
这也就难怪宅门里能容纳下百十个工人,给每位领导都配上独立的办公室,最终还能匀出两栋楼住着三十多户人家了。
那么自不必说,这么大的房子那要想都好好瞧瞧,还真得耗费不少的时间。
其实外院最没什么可说的。
“门房”换汤不换药的被改成了街道厂的“传达室”。外院儿南北两边各两间厢房被充当了库房,那一排坐东朝西的“倒坐房”其余的房间,原本是洪家的外账房和男仆的住处,则成为了街道厂充当堆积成品货物,打包装的“出货处”。
这些地方,洪禄承带着大家只是推开了房门走马观花地瞅过两眼便算了。
真正让洪禄承长期驻足的,是绕过洪家的影壁,进入垂花门之后。
这垂花门可不是普通的门,必须建在四合院的中轴线上。
旧时称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就指的是这个垂花门。它的功用实际是用来区别内宅与外宅的关键之门。
垂花门在形制上多为一殿一卷式,即由一个尖形顶与一个卷棚组合而成。它的门扇则一般是四扇门,上贴斗方。
除红白喜事、贵客光临等大事外,这四扇门平日是不开的,充当了内宅影壁的作用,家人出入都走侧面。
所以也正是从进入这道门之后起,从抄手游廊步入最宽阔的内院之后。洪禄承和王蕴琳为时光尘封多年的记忆,一点点复苏了。
大型四合院,二进院落中的北房多做接待贵客的厅堂。小型四合院没有多余的房间,只好将这一功能安排在北屋的中厅,两侧套房仍然住人。
旧时内宅的居住分配是十分严格的,正房是院内最重要的建筑物。由于祖宗牌位及堂屋设在正房中间,所以它在全宅中所处地位最高。
洪家的二进内院必然是最高规制,西边的正房是“七正四耳”,东西两侧厢房是“五正双耳”,光这一个院子就有足足二十五间房。比整个观音院东院大了一倍半。
这个院儿里,正房前面的两棵桂花树也都有年头了,主干枝丫都赶上了成年人的腿,而且因为是南方的树种,长在京城十分难得。在它们郁郁葱葱的笼罩下,正房也被衬托的愈加庄重、雅致。
只可惜,街道厂有点焚琴煮鹤的唐突。为了图前面工人,和后面领导吃饭方便,除了东西厢房作为裁纸车间使用,竟然还把这一溜儿正房改作了工厂食堂。
在洪禄承和王蕴琳的眼里,原本是神龛的地方变作了售饭窗口,过去常年散发的檀香气息已被浓浓遗留的葱花气味所取代。
正房前,平滑的水泥地面让人很难找到草的痕迹了。而且居然被接出了两处自来水管儿。
这让他们瞬间体味到沧海桑田的变迁,感受到了时间的威力。
“爸,这四合院不都应该是红绿相间的么?咱们家这柱子的颜色怎么是黑的啊?不过别说,这样倒也挺好看的,显得庄重……”
就在洪禄承和王蕴琳望着满地油腻的正房地面频频摇头的时候,洪衍武突然提问了。
但他这个问题倒是很有意思,就连洪衍争和陈力泉也关注地望了过来。显然他们也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洪禄承和王蕴琳先都不约而同地对视着笑了笑,才由洪禄承回答。
“这就你不懂了。红青油饰哪儿是一般人家能用的?那得是皇亲国戚或是公侯贵胄才能用的。你母亲的娘家够格。咱们家是商人,也就只能是素油黑饰了。”
几个小辈的这下恍然大悟。特别是洪衍武,他这才明白为什么山西平遥的王家大院儿和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儿,无疑例外的门窗廊柱,都是那个颜色了。
因为就和他们家一样。那些家主也都是商人,不能用红青油。
至于当今已经演变成凡古建必用红色绿色,那纯属是不懂装懂的胡来了。
僭越如今倒是谈不上,但在文化上,却无疑失去了本味和真实。而且把红青油也拉下了档次,显得相当艳俗。
有群号了:244574974,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快来加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