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卷 第八十三章 避免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18ys.net]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任何一家工厂、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是人文和科学的结合,或者说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涉及到人和物。对物的管理,确切的说,把人当成物的现代管理学说始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其所提倡的动作分析、工作定额制、标准化作业,都是对物科学管理的发展成果,可以说,没有泰勒制就没有福特流水线;

  而将人当做人的管理研究,是从比科学管理一书晚十三年的霍桑实验开始的,但是当时主持实验的梅奥教授一开始就歪了方向,以为增加照明能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结果一无所得,只当开始谈话实验后,这才发现只要每次谈话时能倾听工人发泄一两个小时,那么生产效率就有很大的提高。至此,管理中的人文因数才被简单勾勒并重视起来。

  人文和科学在杨锐看来只是管理工作实质的理论性概括,在实际的工厂管理中,他认为还有两种管理是必须添加的:一是5s现场管理。管理中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没有这个好的环境那么其他的管理工作难以展开,而且最关键的是要将现场管理在工人心中养成习惯、形成素养;

  二是品质管理。不注重质量1◇,生产效率那是南辕北辙,是以品管人员是工厂发挥正效应的灵魂,但是,单靠品管人员pdca——计划、执行、检查、纠正这一模式是不够的,真正的解决之道是建立qcc品管圈,将所有的生产技术人员纳入品质管理体系,使班组的工人们聊天不再争说窑子里谁的大腿最白、谁的叫声最浪。而是聚在一起商议解决质量和效率问题,日新日高。这才是最完美的品质管理。

  历史上美国人发明了pdca,但日本人却在此基础上发明了qcc。这便为美国公司在八十年代的一败涂地埋下了伏笔,也为后来美国去工业化埋下了伏笔。而当美国人在八十年代低头研究日本管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所一直忽略缺失的管理人文因素是造成如此局面的罪魁祸首。qcc能发挥人的主动性精神,使每一个员工都成为品质管理人员,他们参与其中,明白从初始到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对于最终成品质量的重要性。

  活着换一个角度,从哲学的层面看,qcc趋近于细胞式生产,将人从麦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及的‘异化劳动’中半解救出来。使其明白本质劳动的意义;如果再结合员工持股和细胞式生产,那么每一个工人都将是老板,他们生产的是一个个完整的产品而不是破碎不知用途的零件,工作将成为他们的本质劳动。

  管理中的科学和人文的运用在于管理者本身,而现场管理和品质管理则要动员全体员工。本来,杨锐是认为品质圈难以建立,但,日本人之所以能弄出美国人弄不出的东西,其得益于东方人本文化本身。是以。本来以为很难推行的品质管理不需几年就在所有国有公司中推行了,并通过改善奖励机制已经深入工人心中。

  可现场管理却是怎么推都存在问题。往往是推行的时候能做好,一两年过去所有工人,甚至包括管理人员在内。都对现场管理很松懈,于是生产车间里的灰尘,工位、机器上的污油、废屑。食堂里的蟑螂蜘蛛、屋背、乃至草评大树下的粪便……,这些本不该有的东西再一次出现在工厂之中。

  整顿一次。好上一两年就会懈怠,再整顿一次。过上两三年一样是懈怠。工人和管理者无法了解现场管理的重要性,认为上了一天班本就劳累,今日整理清扫明日依旧杂乱。工厂如此,京城也是如此,花了大价钱整修城内的下水道、道路、房屋,但是居民的大扫除大部分都是应景,不少人是走着走着感觉内急就随便找地方解一下,哪怕公共厕所就在近前。

  随地大小解或许可以通过罚款解决,但是整个现场管理不能靠罚款罚成,所以最终的结果便是在学部的学校日常管理条例,特别是小学生的日常管理条例中加上严厉的整洁要求,后来犹显不够的杨锐,还在学生课程中强制加上了5s现场管理的内容。同样的,农部提出的新乡村建设计划,他也要求加上5s现场管理。当然,这完全是强制性的,和每年的助农贷款、化肥指标、乃至农产品收购息息相关。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养成一种高效率的国民性格。杨锐在前去大沽造船厂厕所的路上如此想,而跟着他的官员们神色各异,最为奇怪的是直隶总督赵秉钧,他是听说过总理对卫生要求很严苛,但却无法想象总理会亲自去五谷轮回之检查。

  他这么嘀咕,不想杨锐根本就没进厕所,只是走到厕所旁边的围墙前,对着跟着的吴毓麟道:“去找把梯子来。”

  “啊!”吴毓麟心中大震,厕所后面就是船厂外了,那污秽之物都是从外面的水沟流入海河的,真要是找来梯子过去,那场面绝对是惨不忍睹。不过总理吩咐他又不敢不做,是以不一会就让人找来一把梯子,然后在大冷天全身是汗的跟着总理跨过围墙,看着厕所背后那一片污秽惶惶不安。

  “我记得按照管理手册,工厂附近一公里内都是管理范围。”杨锐淡淡的说。

  总理话说的淡,吴毓麟却吓的苦,他说不出话只在一个劲的点头。

  “工厂喝的水从哪里来?”杨锐淡淡的再问。

  “从……从,”吴毓麟一口气提不上来,深深吸了一口才道:“回总理,是,是从井里……”吴毓麟此时想死的心都有了,不看不知道,现在看到如此场面。再想到自己天天喝的水里面说不定就有污秽的渗透,他顿时觉得嗓子有些发痒。

  “好习惯钱买不到!我宁愿少挣钱。也不愿意为了挣钱把习惯养坏了。”杨锐再次淡淡的道。不过这话的声音更加大声一些,仿佛不光是对吴毓麟说的。而是对在场所有人说的。

  “是,总理。我一定……一定……”吴毓麟不知道杨锐会如何处罚,却忘记了,国有公司不归总理府管辖,要是稽疑院代表、国企委员会主席熊成基在此,那他就有好果子吃了。

  厕所检查完,厨房也看了一遍,那里的情况不能说很好,只能说基本合格。如此。杨锐对大沽造船厂的实际水平也就大概有了一个底,它绝对比不上江南、求新那些在中日大战前就推行5s现场管理的老厂,生产效率势必也会低一些;至于品质管理,虽然能站在江南等厂的肩膀上,但工人参与品管圈的活力,照理来说也将更低才是。

  不过这两项管理的检查只是杨锐的习惯性所为,此来大沽造船厂真正的目的是受徐华封所邀,来看土法上马的mrp系统的——工部以及国有公司高层学习后世的管理技术后,极力的想推行mrp和mpr2,甚是是erp这些人也想实验。但是。mrp是基于计算机的管理技术,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企业的物料管理最多也就是订货点法,即所有零件设定最低订货点。库存降到最低时才向供应商订货。

  而要想通过确立主生产计划,经过物料清单对固有所需零件的计算,最后控制库存。对各零件生产商下达生产或订货任务,因为这涉及到数万种零件。近万家工厂,其势必要通过计算机处理不可。只有计算机才能准确无误的记录这么多数字信息。并且最关键的是:只有计算机才能从无数终端输入、修改数字,并从无数终端中读取数字,要想靠人来完成这一任务,实在是太过艰难。

  一马当先的,这一次是徐华封反客为主的走在队伍最前面,他来到厂区内部一座新建的两层小楼,笑着道:“竟成,你一定会大吃一惊的。”

  杨锐确实是大吃一惊。大门打开后便是一阵暖气从屋子里冲出来,接着是明亮的灯光照耀在诸人的脸上,但这都没什么好惊讶的,最关键是屋子正中是一座基座约为两百个平方,高为三层的玻璃钢建筑。和以往的建筑不同,这座‘玻璃塔’的楼层隔板也是玻璃,上下能互视。玻璃,哪怕是钢化玻璃也是难以承重的,幸好塔越往上面积越小,而且它是由钢材搭建的,地板上也间隔横着一些钢制横梁,这才让人对它的稳固性放心。

  一座灯火明亮的三层玻璃塔,或许就是工部敢于推行mrp的关键。果然,徐华封身边的陈石英说道:“总理,这是……,我们现在称其为计算塔。底层有六十名计人员,她们每人负责一千个左右的零件库存数字的更新和传递,第二层有二十八人,她们每人负责四百个左右的部件库存数字,并且熟知物料清单,能根据主生产计划分解计算出各种所需要的零件,第三层,也就是最上面一层是整个船厂的主生产计划发布处,也是生产控制中心,一旦工厂确定生产计划,那么这里便通过物料清单,将订单拆分成各种部件,将其命令下达到第二层。

  现在船厂生产的标准船有两万七千八百五十四个零件,这一百人的计算统计人员完全可以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底层的六十名统计人员每日都会更新库存,她们将通过采购部往供应商发送订单,以规定其在准确的时间将零件运往运抵工厂,以切合生产节奏……

  除了向外发生订单,二层的部件管理人员将监督和控制各车间的生产计划,使各车间的部件生产进度合乎整个主生产计划;如果车间的生产出现问题,他们将与同层的其他人协商,并向上、向下反馈信息,以作最终的协调。”

  “现在大沽船厂是由这个计算塔控制整个生产计划吗?”杨锐仔细打量了这个所谓的计算塔,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总理,现在还没有。现在只是在模拟生产。”陈石英道:“经过这几年,国内工业零件工部已经完成编码。但编码只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最基础一步,我们还要整顿整个物流系统。使其能准时准量的运输,才能做到准时到达,再则是信息传递系统……”

  陈石英说到这里看了运部侍郎颜德庆一眼,道:“现在运部正计划铺设全国电话网,工部建议铺建专用的工业信息网络,将各个工业城市、各个工业园、各家工厂、矿山都连接起来。这样生产、订货、物流等信息就能通过有线网络传递到每一家工厂,最终实现对全国所有工厂矿山的信息化管理。物流准确、信息通畅,然后在全国工厂都组建这里的计算塔,那么整个工业生产即可达到准确化和高效化。”

  没想到工部所放眼的根本就不是一个工厂。而是想将这种模式在全国推而广之,真要是这么做了,那么全国的工厂将变成一个总体,并且通过零件编码和成组技术,只要受过正规培训,有加工工具的工厂和作坊都能生产工部所需要的零件或产品,这在战争中是至关重要的。

  “这其中有一个问题。”杨锐在脑中想象了一下整个场面,并未陶醉其中,而是马上想到了其中缺陷。“如果这是一家供应商的话,那么第三层,也就是制定工厂生产主计划的那一层,他的上层应该另外一家工厂的最底层是吧?”

  “是的。总理。”陈石英道,他明白杨锐的意思,主生产计划是根据订单来的。他们接受订单后,才能根据物料清单拆分订单。将所需部件往下传递,而中间层同样是根据物料清单。再把部件拆分成零件往下传递。把船厂想象成一个供应商,那么他的订单就主生产商的最底层发来的。

  “最上层和另一家工厂的最底层密切联系,这本没有错,但中间那层和下面那层就不太对了。”杨锐道。“照理中间那层应该是在各车间统计生产数字、监督进度的;而下面那层则应该在各个仓库,负责领料收料、定期清点库存,现在却集中坐了在这里……”

  最上层坐哪里都没关系,但车间统计人员不再车间,底层仓库统计员不在仓库,这确实很离谱了。不过杨锐指出缺陷后又道:“我想你们这样设计的苦衷,是不是不把这些人用玻璃塔集中在一起,担心彼此间的信息无法即时读取?”

  “正是如此。”陈石英笑道,他很高兴这种做法能被杨锐理解。“船舶的零件太多,标准船有两万多个,正常的商船超过三万个。这些人员彼此之间聚在一起,那么文件传递的速度会很快,如果分散在车间,那么只能通过电话联系,可电话不便于看清整张统计图表,所以还是集中在一起最好。

  每天下班之前两小时,数据就会由仓库和车间汇集到底层和中层,她们汇总后,将做成书面表格通过有线传真发往该去的地方——为了确保这些传真能传送至全国各处,所以需要专用的工业信息网络。”

  “传真?”杨锐有些疑惑,不过这个时候徐华封在他耳边低语两句,他就不再说话了。工部下属一家公司已经购买了法国人爱德华.贝兰的传真专利。

  人肉计算机介绍人陈石英没有听到徐华封对杨锐说了些什么,他解释道:“我们研究发现,只有图像才不会在远距离传输中发生错误,而且图像传真要比摩斯码电报快速。另外我们担心人会犯错,现在底层和中层其实是两组互不相干的统计人员,她们的数字要汇总检查无误后,才会往外发送……”

  “传真机是否要用到硒鼓?”杨锐忍不住岔了一个题。

  “这……,还不是吧。”一般的徐华封道。“我回去查一查。”

  徐华封说完杨锐则点头,再一次看了下屋中中间的那个玻璃塔,他肯定道:“这已经很好了!”

  就这么一说,围着的人便开始鼓掌了,外围不明白这东西是什么的赵秉钧也附和着,他虽然不知道这能干什么,但最少这是在他治下的工厂里出现,便是他的政绩。

  可杨锐的话却没说完,他道:“原先的工厂生产指令是通过准时生产系统的看板来完成的,虽然准时生产系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其和我们所推行的全面质量管理、生产线布置、工装选择、员工培训、供应商选址等要求都息息相关。

  如果说物料需求计划是推动式的,即通过主生产计划以实现‘在最准确的时间、最准确的地点,出现准确的物资’;那么准时生产计划就是拉动式的,即通过车间和车间之间的看板使‘所需的零件、只以所需的数量,在所需的时间,送至生产线’。前者的‘准确’因为是非现场人员下达指令,因此存在误差,需要建立库存来弥补缺陷;而后者是车间和车间之间的联系,所以完全没有误差,可以实现零库存。

  但也不是说物料需求计划没有优点,以造船工程为例,在布置钢厂、增设船坞、培训人员等方面,工部采取的就是粗放的物料需求计划,没有工部指令的下达,这么多船厂不可能短时间建成,所以,我建议这两种生产管理系统集成使用,而在具体的工厂布局及管理上,应该以准时生产方式为主,并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供货商和物流必须就近化、便捷化,而不是全国、全球性选择供应商;其二,工业装备以通用或可兼容为主,专业工装为辅,更明确的说,工装将更多的采购自于欧洲,而不是美国;其三,生产线布局将采用u型,而不是i型或者l型,其是由无数小水系汇集大河流的布局,不是福特生产线一条河通到底的布局;其四,注重全员参与,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而不单是依靠品管人员。”

  工厂的管理模式是杨锐亲自选择的,选择的是日式而不是美式,考虑的基点是在文化方面,终身雇佣制更适合当下的中国,而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已可以确定这个选择是正确的。现在在日式管理中忽然推行美式的mrp,那么只能是将mrp作为jit的增补,而不是颠覆。

  他此番话说完,余人又想鼓掌,但却被杨锐拒绝了。不管怎么样,能弄出这样精巧的人肉计算机还是值得表扬的,他难得的微笑道:“应该表彰想出这座玻璃塔的人。”

  “是柴油机厂一个管理人员拜佛的时候,看见佛塔上一层一层的佛像想到的。”徐华封笑着道,觉得很是了不起。“此人已经嘉奖了。我现在就像造一座四层五层的玻璃体塔,好放到工部去。”

  “还是提一个报告上来吧。”杨锐此时已经在吴毓麟和陈石英的带领下往外走了。“包括刚才说到的物流和信息系统的建设,这些都要和运部做协调。另外,既然有玻璃塔,那可以按照这种模式把制造资源计划也设计出来。”

  物料需要计划只涉及库存,但其升级版制造资源计划则是将销售、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综合于其中。听杨锐这么要求,徐华封笑道,“你就不怕塔建的太高塌下来?”

  “总要试一试吧。”杨锐明白制造资源计划代表着什么,那是全面的战时生产计划。他此时脑子里只想着美国那恐怖的生产能力,虽然政府只宣称振兴农业,但随着中国出口的优势工业品越来越多,美国华尔街那些金权至上者和类似马汉那样的海权至上者,最终会联合起来敌视中国。

  这和完全后世不一样,不说后世美国已经去工业化,就凭华尔街财团通过中国低价劳工和中国市场所获得的巨额利润,中美关系必会有惊无险;可如今,若是十数年后中国货和美国货激烈竞争,且美国货败北,那定爆发另一场德英战争,无可避免。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