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章 后院失火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18ys.net]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对于徐庶自告奋勇的出使,王羽报以胜固欣然败亦喜的心态。

  相对于自己一方,袁绍与曹操的联盟更加稳固,而且是背靠背的内线作战,但从战略布局上,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

  袁术陷入困境,指望不上;徐州内部反对声浪颇大,泰山之战过去了这么久,居然连个使者都没派过来,陶谦显然已是焦头烂额;公孙瓒看似兵强马壮,但也就是看似而已,历史上的公孙瓒,最终是被袁绍灭了的。

  关于袁、公孙之战,史家总结的原因很多,国力说、用人说、谋略所,但依照王羽的观点,公孙瓒先天不足,这一仗还没开始,就注定他要输。

  袁绍的战略态势很好,南面的威胁都被曹操挡住了;河内的张杨是他的附属势力,也就是黑山军能给他找点麻烦,他可以集结冀州大部分的力量,对抗来自幽州的威胁。

  反观公孙瓒,内部他与刘虞不合,后者还是他名义上的上司,此外,他的侧后同样暴露在敌人面前。

  北方的鲜卑和东边的乌丸都和他仇深似海,就算没有这些仇恨,这些游牧民族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南下中原,烧杀yin掠的机会。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公孙瓒的强势只能是表面的。与冀州的战争,他即便打胜了一两仗,也没有时间和力量扩大战果,万一输了,更是兵败如山倒。

  所以,王羽许可了徐庶的请命。

  若能将吕布拉进同盟,让他从背后插曹操一刀,切断曹操和袁绍的联系,对整体的态势自然是大大有利。

  让袁术早点从荆州抽身同样是件好事,保全了实力的袁术,能在豫州给袁、曹联盟制造更大的压力。

  当然,以那二位的脾气,目标很难达成。王羽也没把希望寄托在这上面,他习惯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这种合纵连横的借势方式,只能是浅尝辄止。

  徐庶的最终目的地是鹿门山,一方面传达泰山书院成立的消息,同时邀请荆襄名士们前往观礼,顺便将他的老娘接到青州来。

  最后那条是王羽叮嘱的,使得徐孝子感动之余,王羽自己也松了口气,徐庶在军中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重要,他可不想重蹈刘备的错误,让心腹的家人落于敌人之手,进退两难。

  对王羽的北攻西守,舍弱击强的战略规划,田丰倒是有些异议。

  他认为公孙瓒实力很强,就算最终不敌,也能牵制袁绍几年时间,青州应该趁着这个空当,席卷兖州,与袁术、陶谦一道,将实力较弱的曹操彻底击溃才对。

  如果顺利的话,说不定还能借着关中生变的机会,将天子迎到泰山来,这样一来,大义之名就彻底掌控在手中了。

  贾诩则倾向于王羽的意见,他是从人心的角度上做的考量。

  袁术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兖州战事要是打成胶着状态倒还罢了,若是一帆风顺的赶走了曹操,这位袁将军肯定是要抽后腿,甚至直接翻脸的。到时候,兖州战事就真应了那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老话了。

  此外,陶谦虽然是个厚道长者,但徐州的地方势力太强,由地方势力主导的诸侯势力都有一个特点,即:守土强韧,扩张乏力。

  这也很容易理解,地方势力更在意的是保全现有的利益,对扩张这种风险很大的行动完全没兴趣。一旦扩张失败,被敌人反扑,家业就难以得到保全;就算一切顺利,也会有新势力加入,或者新势力借着战功崛起,一样会分薄他们手中的权力。

  因此,徐州内部的反对声浪就很容易理解了。

  那未必是纯粹针对王羽的,更多的应该是对陶谦加入联盟,想将徐州卷入中原大战的决策的抗议。有这些地方势力拖后腿,徐州的助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说不定会起到反效果也说不定。

  情报显示,在泰山大战前夕,琅琊的泰山贼一度离开了老巢开阳,沿着武水,直趋费国,显然有意趁乱将泰山郡南部的几个县城揽入怀中。

  吕布加入联盟的可能性也相当低,联盟之中,也只有公孙瓒是个靠得住的盟友了,如果任其孤军作战,不予救援,等到袁绍压制住幽州,就轮到青州孤军奋战了。

  与其卷入不知何时才能有结果的中原乱战,还不如和公孙瓒一起压制袁绍,实打实的一步步占据河北,最终再回头来攻略中原。

  至于奉迎天子,现在根本没那个必要,反正王羽有征讨不臣的大义之名,有没有天子区别没多大区别。再说,以青州目前的政治纲领,天子和朝廷的到来,只会添乱,而不会有任何助益。

  若非朝中那些士大夫因循守旧,只知争权夺利,大汉朝又岂会落到今天这般地步?

  最终田丰被说服了,青州新政都是他的心血,他如何不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新政是以强国富民为纲领,伤害的是豪门世家的利益,朝廷的到来,只会带来无数涌动的暗流,有弊无利。

  在接下来的几次军议中,王羽将麾下众将也召集了起来,并很快达成了一致。

  于禁是个纯粹的军人,奉行的是主公指哪儿,他就打哪儿的信条,很少会考虑军队以外的事情,自然不会有什么反对意见。

  徐晃认为军队一直处于扩张和战斗状态,也应该适当的修整训练。等到屯田和新兵制有了成效之后,再以不可阻挡的势头,一口气打出去,席卷中原。而不是打打停停,把战争打成烂仗、拉锯战,最后得不偿失。

  黄忠则大力支持贾诩的说法,尤其是袁术不可信这一点。王羽也因此发现,这位老将看似随和,其实是个相当记仇的人,他也是暗自提醒自己,前往不要得罪这个老家伙。

  至于太史慈,这个好战分子根本就没参加军议,只丢下一句:‘主公旌旗所向,就是慈刀锋所指’的漂亮话,就带着刚和黄忠交接了的新部下去剿匪了。

  按照王羽的理解,太史慈那句豪言的意思就是:有仗打就行,敌人越强,就越能显示出咱的勇武。所以,太史慈的意见,不问也罢。

  达成了共识之后,王羽开始整编部队,做出战略部署。

  首先,将原来的泰山军一分为五,然后将各地的郡兵汰弱留强,加以扩充。

  任黄忠为泰山郡都尉,以原河内郡兵和泰山兵为主干,扩军为三千,据守奉高城,以守御为主。泰山境内的豪强势力暂不理会,由得这些人维持原有实力,作为保障地方安全的存在。

  任徐晃为济南国都尉,以麾下直属的重步兵和丹阳兵为主,组建新军,扩军五千,济南国最西边的历城为据点,威慑周边势力。

  历城就在济南国与平原郡交界的地方,距济北国的治所卢县不过百多里,若是急行军,一日夜就能兵临卢县城下。若沿着济水西南而向,两日就能进入东郡境内,对周边的各方势力来说,都是个重大威胁。

  泰山军的本部在年后将转移到青州治所临淄,经过黄巾军的破坏之后,临淄的人口已经不足昔日的一半,不过城墙还在,重建起来倒也不难。

  王羽将主力部队部署在这里,以当日收降的御林军和北军将士为主,恢复御林军的名号,扩军为八千,以于禁为主将,驻守临淄,随时可以支援泰山、济南两个战场,同时也可以威慑琅琊国的泰山贼寇。

  骑兵单独成军,由于耗费太大,所以暂时没有扩建,只是补充了新血,恢复了战前的编制。太史慈手下的特战队扩充到了三百人,这次的要求比先前放宽了不少,不仅限于箭术高超者,而是纯粹以个人战力,以及特殊本领为选拔标准。

  各郡县的郡兵大幅裁汰,除了上述的主力部队之外,只保留了最低限度的治安部队。所以,虽然主力部队扩充了近倍,但以整个青州来说,军队规模是大幅减少了的。

  在王羽入主青州之前,单是孔融的北海,就能拉出来几万大军与黄巾军作战,现在青州、泰山两地的军队加起来也不过两万,将王羽的精兵政策体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知道这两万军队的战斗力,远在原来的青州军之上,可与王羽接壤的各路诸侯还是松了口气。

  据闻刘岱接到情报的当日,便摆下了酒席,邀请鲁国、济北、东平的郡守国相前往饮宴,宴席上,宾主尽欢,气氛热烈之极。

  同时,一直处于临战状态的琅琊国,也接触了紧张的状态。除了主将臧霸之外,泰山群寇离开了开阳,各自返回了驻地。

  北边的平原属于公孙瓒的势力范围,倒是没有什么影响,只有一直躲在治所平原的刘备,终于记起了自己的职责,渡过黄河,回到了他的领地高唐。

  他在泰山之战中捡了不少便宜,通过收编溃兵,将部队扩充到了三千。虽然王羽没有表示要追究,可刘备心里还是有些没底,所以一直赖在田楷身边,让后者烦不胜烦。

  稳定了内部,王羽本待将目光投向河北战场,结果,刚安抚了遇告辞返回幽州助战的秦风,后院就失火了,已经将剿匪战线推进到东莱一带的太史慈,传信求援!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