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一个不同的大明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18ys.net]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面对朱元璋的反问,李善长心里的回答是,不够。

  一个王朝的寿命只有两百多年,不到三百年,历来不都是这样吗?有变过吗?大家都是了解历史的,大家都清楚,当王朝走到了那个时候,推倒重来就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这是历史告诉我等的天道。

  可现在你突然跳了出来,提出来要变,这显然就是你的问题了。

  李善长在心中摇头,你这个人的野心实在是难以抑制,想让朱家天下传承万世,这种事可能吗?哪一个皇帝想做这种事,结果都会非常难看,你不知道吗?最关键的是,你这样折腾,要是出了乱子,最后也来个二世而亡,我们这些人怎么办?造反,还是跟着陪葬?

  如果朱雄英知道了李善长的这一想法,肯定会十分郑重向他竖起一个大拇指,因为这老头子的想法完全没有错。按照原本历史的走向来说,大明实际上的确达成了“二世”而亡的成就,而且原因也如他想的一样,达成这一成就的根源就在于改变,不过大明到了“二世”的改变是开历史倒车而已。

  比较遗憾的一点就在于,他们并不知道哪种改变是前进,哪种改变是倒退。

  大殿里,和李善长拥有同样想法的人其实很多。而且作为开国功臣,李善长深深地明白,搅动天下,登顶至尊这种事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弥勒转世,没有什么明王降临,更没有什么真武大帝显圣。

  皇权的神圣性,在他的眼里就和一个冒烟的响屁差不多。要知道,他可是亲眼见证着眼前的这个人一步步走上那至尊之位的,而且他比那些在鱼肚子里塞纸条,学狐狸叫,埋石头雕像的人更知道皇权的本质。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看不起朱元璋,或不认可朱元璋。如果真的如此,他当年也不会为这个泥腿子皇帝效力了。他只是太清楚这个世道运作的逻辑了,他也深深地认可这份逻辑,但他不知道,这份逻辑是被历史局限这道巨大枷锁所框定的。

  于是他和很多饱读诗书的人一样,对两百年国祚这样的事产生了一种类似道一般的认可,既然是道,那就要遵守,随意的乱改,只会带来如秦亡隋灭一样的结局。

  天可怜见的,咱老李家的富贵荣华可还没享受几代了。

  沉默了片刻,李善长最终只回答了一句,“臣不知道。”

  朱元璋很想给这老东西一个爆栗。

  这样的回答,显然就是不赞同的意思了。朱元璋的眼里闪过了杀意,但终究他还是忍住了。他能理解这个老家伙,因为当初他在听到这些改革措施时,也是不赞同的。

  “为什么最后自己同意了呢?”他下意识地去回想那时自己的状态。

  大明两百多年的国祚,够不够,够。自己这个皇帝当的稳不稳,稳。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好大儿的短命,外加最后继位的孙子是个傻缺,可这两个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所以还有什么要改的吗?有必要去改吗?

  朱元璋问过自己,大明那凄惨的结局,华夏文明那被践踏的未来,真的需要自己来背吗?哪朝哪代的覆灭不经历这些,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至于那巨大到能压垮泰山的历史责任,是一个皇帝需要去考虑的事吗?

  那混小子说过很多次,皇帝这种生物是极度自私的,皇帝行事的一切出发点只有一个,坐稳皇权。

  朱元璋不喜欢这个说法,这会显得他很没有格局,很小气,但他在心里对这个说法却是无比的认同。

  当了皇帝之后,他便知道了。大部分皇帝的区别其实没有那么大,真正被历史记大书特书的也就那么几个,他们有些胸怀大志,想要做出一番成绩,让后人敬仰。有些知道稳住皇位的深层道理是让百姓有口饭吃,所以会善待天下。而有些皇帝则自以为是的认为,稳住皇位的最好方法就是高压统治。

  当然有些皇帝并不知道稳住皇位该做什么,他们真的认为皇权的神圣性是不可侵犯的,是与生俱来的。对于这种皇帝,朱元璋是极度嗤之以鼻的。

  总之,他已经认识到了,皇帝本质上是不需要去考虑历史责任的,更不需要真心地去考虑普通百姓的死活,至于未来的发展,那是什么?坐稳当下,就已经足够了。

  而且用那混小子的话来说,自己这个皇帝已经做得够好了,放在所有的封建帝王当中里是绝对能排进前五去的,就这样的成就,还需要折腾什么呢?

  朱元璋很清楚,自己不是那混小子嘴里,总是时不时会提到的那位教书先生。

  他更清楚自己不是什么粪土万户侯的同学少年,也没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气与能力。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这才是自己最熟悉的世道法则。

  可最终他还是发现,自己选择了站在了大孙的那一边,因为他意识到了,这个小屁孩想要去试一试日月换新天。大胆,狂妄!

  可能怎么办呢?到了最后,朱元璋只剩下了无奈。他知道,除非自己决定把这个小子排挤出整个大明传承之外去,不,应该是把这个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小子,从这个时代中抹去,否则这个孩子一定会去尝试。

  舍得吗?朱元璋摇头。

  于是无奈之后,便是豁达。与其让这混小子最后一个人孤军奋战,还不如自己这个当爷爷的站出来先开一条路,哪怕是条血路。

  想到这,朱元璋转过了头,严肃地目光扫过了大殿里的所有人,不出意外地,他在这些人的眼中看见了和李善长一样的怀疑和困惑。

  超越时代这四个字有多困难,他再一次直观地体会到了。

  “你们都是咱的家人,所谓家人,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朱元璋微不可查地叹了口气,走到玉阶前,随意地坐了下来,“咱这次只叫你们这些人来,便就是因为这层身份,因为你们是家人。”

  众人相互看了看,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做出怎样的回应。

  “咱听说,李世民的子孙们,每一个都无比向往成为他那样的伟大皇帝。”朱元璋笑了笑,“当然,有时候向往过头了,把玄武门这件事也向往了进去。”

  这笑话有点过了,在场的人没人敢笑。

  “李世民是大唐的精神图腾,大唐的子孙们,哪怕到了最危难的时候,也在从这位皇帝的身上去找寻力量。”朱元璋望着众人,“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一个王朝的开国之君,会深深的影响后世的继任者,更会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国家未来的走向。”

  说到这,朱元璋下意识地看了朱棣一眼。

  说到底,他终究还是对原本时空老四怀揣了一抹感激,大明这个王朝的最终性格,因为这个逆子才有效的保留了下来,没有变成赵家兄弟的那番模样,把一个王朝的德行变得软弱无力。

  想到这,他又有些不忍心去跟着自己大孙一起骗这个傻儿子。

  可为了大明未来的稳定,他终究按住了这份不忍。这也是为什么他到当下,都没有将小冰期的问题挑明的原因。先别说这些人会不会信,关键在于,小冰期对大明以后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说出来后,肯定会让这臭小子意识到,大孙专门给他说的那个未来有问题。

  以后找个别的契机再说吧。

  于是朱元璋决定,换一个角度来阐述大明未来要面对的危机。

  “大明刚刚立国十七年,虽然要面临着各种历史烂摊子,但根本上来说,咱的大明还是一个比较健康的王朝。”朱元璋继续说道,“咱们这些人在的时候,大明能蒸蒸日上,咱这儿子上来以后,你们的儿子上来以后,大明也能平平稳稳。但到了第三代呢?”

  坐在角落的朱允炆竖起了耳朵,这完全是他下意识的一种反应。

  “历代皇帝总是想一劳永逸的去解决掉一些眼前的问题,汉武帝想把北边的仗都打完,李世民也想彻底收复高句丽,完全解决辽东一带的国防威胁。但不管他们做没有做成,中原王朝和北方异族总还是会在后来打起来。只是有些能一直赢,比如两汉,有些却会输,输得倾家荡产。”

  朱元璋叹了口气,“咱们不去讨论为什么会输赢的问题,咱想和你们说的是,为什么会打?”他看向了李善长,“你说说。”

  “夷狄狼子野心,畏威而不怀德,不管怎么样他们都要南下劫掠,所以就必然要打了。”

  “咱原来也是这样想的。”朱元璋起身,再次走到了地图前,手指沿着地图上长城的位置一划,问道:“长城为什么建在这?蓝玉,你一天一天蹦跶得最欢快,你来说说。”

  蓝玉挠头,然后给出了一个非常朴素的回答,“因为建在这里最合适。”

  “嗯,因为这是问题的关键,所以这就是关键的问题。”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大孙的那句调侃,因为当初他也是这么回答的。

  “过了长城,就不适合中原王朝的步兵作战了。”徐达给出了一个答案。

  “学学。”朱元璋对蓝玉说道。

  蓝玉苦笑,心想,这不是每天都在学吗?

  “长城事实上隔开了两种文明,农业和游牧。”朱元璋开始讲解道,“农业文明的军队,本质上就是拿着长枪,穿着铁甲的农民。游牧文明的军队本质上就是拿着弓箭,骑着马的牧民。产生如此大根源的地方便是这条长城背后的秘密,即四百毫米等降雨线。”

  李善长有些无语了,自己这个陛下,为什么总是会时不时地冒一些自己不懂的新词出来啊!那个叫道衍的和尚,成天都在教他些什么啊!

  “四百毫米等降雨线,你们可以理解为雨水的多寡,这是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朱元璋目光严肃地看着众人,“你们不信,就去看看长城两边的植被情况。种田看天,这样的道理不用我多说了,放牧看天也是一样的。”

  徐达看着地图上的长城两侧,顿时间,对两方作战时的一些不同习惯的成因,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四百毫米以内的天下,比四百毫米以外的天下活得更好这是现实。所谓仓里实而知礼节,稳定的农业文明能让更多的人吃饱,能吃饱的人越多,去思考文明,奠定文明的人就能越多。你们看看金人,辽人,蒙古人哪个一开始说话时不是跟猴子叫差不多,就算最后他们能侥幸入主中原,也不得不被同化,因为他们的文明太弱了。”

  听到这的王氏有些尴尬的低下了头,但一想到自己的父亲,祖父都是如此的仰慕汉文明,她一时间也算是理解了其中的根由。

  “但不管文明等级的差异有多大。”朱元璋继续说道,“所有文明的第一要务都是共通的,那就是生存!环境越艰苦,生存的欲望越强烈!为了生存,人是可以杀掉另一个人的,更何况文明。所以,长城内外的战争至少在未来三百年内不可能停下来,只是大打,中打,小打的问题。”

  “陛下,您所说的这三百年是虚数吗?”徐达忧心地问道。

  朱元璋不免苦笑,能不能推开蒸汽工业的大门这件事,他知道自己大孙都说不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旦两百多年后的未来,真让辽东和草原合流了,那这仗的打法就要变了。

  所以他朱严正地对徐达回复道:“不是虚数,大明的北部国防重点你已经看过了,我刚刚也说过了,根子就是辽东跟河套,这两处是挤压草原部落发展壮大的根本。”

  徐达点了点头。

  “可现在的问题是,这两处地方咱们要怎么才能拿稳?”朱元璋又看了朱樉一眼。

  朱樉瞬间坐直了身子,挺胸抬头,一副舍我其谁的样子。

  “说到根子上,就是朝廷需要更多的财富,需要突破当下财政收入的上限!”朱元璋深吸了一口气,“所以,朝廷要重视生产,要不断地汲取海外的财富,然后稳住大明最脆弱的几处边防。只有这样,大明在未来的无数场战争中,才能保持输得起的状态。”

  “陛下,说什么输得起是不是有些太小看自己了。”蓝玉愣头愣脑地来了一句。

  朱元璋大笑一声,“你能保证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会越来越差吗?咱大明的军户现在还能有地种,有饭吃,军户的子弟还能参加科考。可以后呢?”他摇了摇头,“别说以后了,现在你们当中有些人,或者你们的手下,就已经开始欺压他们了,咱收拾了几个侵占军户土地的将领,你们是没数吗?咱在的时候都有人敢这么做,等咱走了,这些军户会不会被一些人当成奴隶去用呢?等这种事越来越多,军队还会有战斗力吗?别说战斗力了,恐怕逃户也会越来越多,到时候那个坐在皇位上的人想组织一支军队出来都不可能了。”

  所有武勋都知道,这是会发生的事,不止是武勋会欺负士兵,文官更会。

  “所以,咱要从大明立国起,就要把这种从全世界吸纳财富的规矩定下来,要让大明变成一个会不断攫取世界财富的巨兽。这样一来,哪怕以后军队战斗力不行了,哪怕以后继位的皇帝是个傻缺,不知道怎么带兵打仗,搞出来什么二十万大军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还全军覆没的事情。大明也不可能一蹶不振,后续的皇帝还是可以用钱砸出一支能战斗的军队出来。咱要以后的大明,至少能做到这一点。”

  李景隆思考着,哪个带兵的人能打出这样的神仙仗啊!

  “咱有的时候,会想到陆秀夫。”朱元璋做了个深呼吸,“想到咱汉人的天下亡过一次的教训,你们猜这教训是什么?”

  大殿里很安静,没有人回答,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位皇帝心中的答案。

  朱元璋摇头失笑,“这教训是亡天下不重要。你看那些夫子老爷们,在亡天下后日子过得多滋润?滋润到现在他们都念念不忘了。咱以前其实也没想过这种教训,但咱现在知道了。如果北边的防御咱们最终输了,再让异族窃占了这大好河山,这些夫子老爷们,肯定会第一时间滑跪过去。因为有前科了嘛,上一次亡天下以后日子还不是过得红红火火的吗?到时候,我等的后人怎么办?说直白点,你们这几家人只要不犯大错,都是要与国同寿的。没了大明,你们的后代还剩下什么?”

  现场的所有人都呆住了,这话说得真是过于露骨了,特别是对那些读书人的判断。他们真的会那样做吗?有人怀疑。

  “不管你们愿不愿意,咱们才是一边的。”朱元璋走到李善长的面前,提醒道,“不要让自己走到咱的对立面去。”

  “臣,不会的。”

  朱元璋转身,走上玉阶,坐回到了自己的皇位上,“米禄,货币,奖惩各方面的改革,都会从你们这些人开始。咱不强求,不赞同的上本奏疏来,只要不捣乱,咱保你们一家一世的富家翁。”他顿了顿,见没人说话后,便看向了朱棣,“老四,你能为朝廷考虑,主动提出降低藩王的俸禄,这是好事,外加上你这次的榆木川大捷有功,咱赏你百分之三的大明第一建功集团的股份。”

  朱棣一愣。

  “这个大明建工集团是什么,你们到了商品博览会那天就知道了。”朱元璋看向了徐达,“你们徐家也有百分之三的股份。”

  “谢陛下赏赐!”徐达当即出列,下跪谢恩,他知道这是陛下要用自己和老四打个样,所以完全没有拒绝,直接就接受了。

  “好了,今天就到这吧,以后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咱们拭目以待。”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