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有借无还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18ys.net]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伊籍诧异道:“何事不好?”

  胡车儿拿出账簿,吧啦吧啦地给伊籍算起账来:

  “上头给质子营发的米粮,是按人头有定数的,主要是谷物,也有一点肉。

  “有些个蛮人,尤其是那些交州蛮,不爱吃谷物,只吃肉,胃口又大。

  “特别是兀突骨,这家伙,一顿能生吃一只羊,生吃哦!

  “这肉吃完了,就得用谷物去市场里换肉。

  “肉比谷贵,照这么个吃法,还有半个月,大伙儿都得断粮。”

  伊籍明白了,质子营里都是蛮人,饮食习惯与汉人不一样。

  尤其是兀突骨,根本不食五谷,只用生蛇恶兽为饭。

  不给他们吃肉,他们肯定会因为水土不服而生病,甚至可能会死。

  那他们的老爹,就要造反了。

  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身为刘备军主簿,伊籍只要动动笔,就能给质子营多发粮草。

  但这年头,汉人普遍瞧不起蛮人。

  若是伊籍让蛮人的待遇高于汉人,肯定会引起汉人的不满。

  所以,只能私下里补贴。

  将领用自己的薪酬,补贴亲卫军,这是很平常的事情,别人不会说什么。

  问题是,伊籍没钱。

  自从号召高级将领们捐出俸禄,尤其是卖了赵云的房子后,伊籍就没有存过私钱。

  要是他号召别人捐钱,自己却藏着掖着,那还不给别人骂死啊。

  再说了,伊籍吃在军队、用在军队,也没地方需要花钱。

  因此,伊籍把所有的俸禄和赏赐,都直接捐了。

  他的存款,一直都是零。

  但现在要花钱了,怎么办?

  哪里去搞钱?

  伊籍想到了--借。

  自从刘备军驻扎在油江口后,生活在襄阳至江陵一带敌占区里的支持者们,便纷纷拖家带口地赶来投靠。

  有些人家境还是很富裕的,比如,诸葛亮的丈人黄承彦。

  然而伊籍一开口,黄承彦就拒绝了。

  黄老先生穿着狐裘,喝了一口葫芦里的酒,道:

  “但凡借,首先要想到还。

  “伊将军若是借钱去经商,我相信你一定能赚钱,倒是愿意资助一二。

  “但现在,伊将军借钱去给蛮人吃肉,这肉吃下去变成了屎,你却拿什么还我?”

  伊籍觉得黄老先生的思路有点问题。

  谁规定,“但凡借,首先要想到还”?

  你女婿诸葛亮规定的,还是刘备规定的?

  伊籍道:“怎么还,我自有妙计,还请黄老先生给我个面子。”

  然而黄承彦不给面子,道:“不是信不过伊将军,只是借钱有借钱的规矩啊。”

  你丫的,就是信不过我!知道我借了钱不想还!

  被人看穿的伊籍,道:“我明白借钱的规矩,若是我能找人担保,不知道黄老先生肯不肯借?”

  黄承彦道:“若是担保人能够让人信服,我自然肯借。”

  伊籍转身就去找诸葛亮。

  在军营门口,伊籍看到刘备正拉着诸葛亮的胳膊哭:

  “军师,你不能去啊!呜呜呜~”

  怎么回事?

  诸葛亮的母亲早就死了,难道是他的丈母娘落到了曹操手里?

  伊籍带着疑惑上前。

  刘备道:“四弟,你快帮我劝劝军师,他非要去前线观察敌情,太危险了!”

  诸葛亮道:“不去不行啊,现在曹吴两军的战况,已经到了最紧急的时刻,随时会发生重大变化。

  “我必须时刻观察战局,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主公,让我去吧,军情为重啊!”

  刘备道:“不行,我不同意,相比军情,我更在意你的安危!”

  诸葛亮道:“我小心一点,不会有事的。”

  刘备道:“还说没事,你昨天去东吴营地外观察,马都被射死了!”

  诸葛亮道:“那是流矢,凑巧而已。”

  刘备道:“扯淡的流矢,就是冲着你来的,要不是你的马正好跃起,替你挡了一箭,我就见不到你了,呜呜呜。”

  伊籍用智力255的大脑,搜索脑细胞里的《三国演义》,明白过来。

  南郡之战,曹吴两军拼死拼活,最后让刘备占了便宜。

  但这個便宜,不是那么好占的。

  出兵早了,曹军还在江陵城里,不行。

  出兵晚了,吴军攻下了江陵城,也不行。

  所以,出兵时机很关键。

  但要把握这个时机,就必须时刻关注曹吴两军的动向。

  “事必躬亲”的诸葛亮,为了抓住这个时机,也是拼了。

  他天天去战场附近观察。

  但诸葛亮出现在战场附近,真的很危险。

  敌对的曹军自然不会放过他,而盟友吴军,也很乐意给他一枚“流矢”。

  有什么办法,能让诸葛亮安全地观察军情呢?

  伊籍想到了望远镜。

  但他没有玻璃。

  烧玻璃的办法,穿越者都知道,伊籍的脑细胞里也有。

  但要实现,并不容易。

  首先,原料石英砂的熔点是1700℃。

  而古代的窑,即使在最理想状态下,能达到的温度也只有1600℃左右。

  并且在这个温度下,窑已经废了。

  因此,必须加上助熔剂--碳酸钠,也就是纯碱,来降低石英砂的熔点。

  可是,碳酸钠在古代只能通过天然碱矿获得,大多在西北地区的盐湖里。

  中原地区的天然碱,都在地底一千多米深处,根本挖不出来。

  所以,古代中国人,虽然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已经偶然烧出了低温铅钡玻璃,却一直都没办法进一步发展玻璃技术。

  没有碳酸钠怎么办?

  伊籍再次搜索脑细胞后,找到了替代品--碳酸钾。

  把草木灰放在冷水里面充分浸泡,然后用白布过滤,最后煮沸,就可以得到与碳酸钠起到相同作用的碳酸钾。

  但是,充分浸泡草木灰、以及烧制玻璃,都需要时间。

  诸葛亮急着去观察军情,没有时间给伊籍慢慢烧玻璃了。

  伊籍看着山上密密麻麻的松树和杉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他又一次搜索脑细胞,寻找支持他这个想法的依据。

  果然可以!

  于是,伊籍决定,不烧玻璃了。

  跳过玻璃技术,直接制作望远镜!

  伊籍自信地说:“请给我一天时间,我一定能让军师安全地观察军情。”

  刘备大喜。

  诸葛亮一脸怀疑。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