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虎头山后,赵芝慧在上课期间便催促许毅前往后勤大院,告诉他赵老已经找了他好几次。于是,许毅决定趁现在有空去一趟,与赵老商讨采购设备的事。
赵老也知道最近在打仗,所以没有直接找许毅,现在看见许毅来到,马上拉着他来到办公室。
“许队长,你终于来了,现在后勤大院的抗战一型枪能够每天生产十支,子弹也在灌装。火箭炮的调整却不太顺利,目前只能通过数量来弥补,四枚火箭弹能够覆盖2公里外的400平米范围内,我现在做了个四枚并发的支架,可以满足覆盖范围的要求。
对了,我把我徒弟找来了,还有几个原来的同事,也幸亏你们最近打了几个胜仗,名声有点大,否则还不一定能请到人呢。”
“那他们现在在哪?”
许毅开心的说。
“在车间里,我让人喊他们来。”
“不,我们去车间,顺便看看生产情况。”
许毅站起来就和赵老往车间走去,首先来到枪支生产车间。进入制作枪管的车间,里面热气腾腾,十几个锻铁炉一字排开,锻铁炉旁边的锻打台上两人一组的工人正在制作枪管。
许毅好奇的站在旁边观看了一会,每个锻打台上都放着一個U型金属模具,一个工人把烧红的铁板固定在模具上,另一个工人抡起特制的球面锤正在击打,不时的把冷却下来的铁板放到锻铁炉里加热,如此加热-捶打-加热-捶打,通过不断捶打铁板慢慢形成枪管,再在一些需要的地方使用第二层铁板包裹,以防止枪管炸裂。
再在铁管内插入一根圆铁棒,铁棒的口径就是子弹的口径。接着重复之前的操作,不断的加热-捶打-加热-捶打,逐渐使铁管上的合拢的痕迹消失,然后再用凹面锤来不断击打使枪管逐渐成形。
然后取出铁棒,把冷却后的铁管放在车床上进行内部加工,钻头会把铁管内部的不平之处处理得非常通透、平直。最后用卡尺检测枪管的厚度尺寸,直到打磨合格。可见制造一根枪管的难度有多大。
赵老见他一直认真在看枪管制造过程,也停下脚步站在旁边,一边介绍到:
“现在制造枪管的车间和以前的铁匠车间分开了,那边主要是制造刺刀、工兵铲、铁锹和铁镐为主,这边是专门造枪管的,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工造枪管的话,平均下来一组人一周只能造一根合格的枪管,每月只能生产出不足50根枪管。现在我们共有十二组工人,主要师傅太少,等这批培训出来产量就能翻倍。”
现阶段许毅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生产,不过还是提了个建议:
“赵老,是不是可以这样,前期把铁板锻打成形前技术含量并不高,可以让学徒来锻打,后期铁管成形才是关键,可以把老师傅放在这个阶段,最后打磨阶段也可以安排学徒工仔细打磨,这样是不是能够增加产量?”
赵老一拍大腿,连声叫好,
“我马上安排,这样至少可以减少学徒工的培训难度,产量可以增加一倍,那下个月抗战一型的枪支可以增加到150支每月。”
许毅听到这里,眉头微皱。虽然目前自己的部队不缺枪,但他明白,随着部队规模的扩大,枪支永远是供不应求的。而且他考虑到,抗战一型枪支不会缺子弹。
于是,他立刻对赵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赵老,我们能不能再扩大生产,每月至少要生产500支枪才行。”
赵老听后,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个要求可不好达到啊,现在什么都缺,缺铁板、缺师傅。现在的产量都是我们拼尽全力勉强达到的。如果要达到500支每月的产量,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才能有足够的熟练人手。而且场地也是个大问题。”
许毅感到自己仿佛已经化身为解决问题的大师,不断地给赵老灌输新观念。
“赵老,咱们能不能把枪管的制造安排到其他村庄去呢?我们可以帮助村里建造锻铁炉,提供标准尺寸的铁板和模具。我们还可以帮忙培训铁匠师傅,哪怕因此而耽误一些时间也可以培训出大批制造枪管的工人。然后,再把枪管的活让各村去做,我们只要支付工钱就行了,你看怎么样?”
赵老绕着许毅转了两圈,然后开口说道:
“队长,你的脑子究竟是怎样长的?任何事情一到你手上就好像是变得很容易就解决了。看来,你还真得经常来转转。这样吧,我明天就安排人去村里建一个锻铁炉和模具,争取尽快开始培训。
不过你说的那个锻铁炉建在哪里呢?如果每个村都建一个的话,那肯定会招来鬼子的仇恨,他们可会经常来清缴啊。”
许毅胸有成竹地回答道:
“可以放在地道里啊。只要在地道里找个地方,平时注意保密工作,对外就说是用来打制镰刀、铁镐之类的农具不就行了?而且我们还可以挑选那些被认定为堡垒村的村庄来建锻铁炉。”
两人继续向前走,最终来到了装配枪支的溶洞。这里有几个工人们正在忙碌地装配枪支。赵老领着许毅往里走,这时他们看见一个小伙子在一台木制膛线拉床上对枪管进行拉膛线。
许毅看着眼前这台老古董一样的木制膛线拉床,好奇地问到:
“这个就是拉膛机床?”
“对,这个是最古老的拉膛机。”
赵老回答,“新的金属拉膛机已经在设计了,等解决钢铁的问题就可以生产。”
许毅不禁有些纳闷:
“怎么只有两台拉膛机,不能增加产能吗?”
“当然可以,这个机床枪械所的木工就能制。以前枪管产能不够,钢铁产量也不够,只能这样。现在枪管产量上来了,这种机床随时可以增加。”
“刺刀的产量能跟得上抗战一型的产量吗?“许毅随口问道。
赵老皱起眉头回答说:
“刺刀制作起来难度很大,以前在太原兵工厂的时候,很多步枪都不配备刺刀,现在我们的条件更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许毅有些不解地问道:
“可是为什么我看见我们缴获的三八大盖上都有刺刀呢?“
“那你有没有注意到有多少汉阳造上有刺刀呢?“
赵老反问道。
许毅摇了摇头,他还真没有留意过。
赵老继续解释说:
“打造刺刀需要好的钢材,否则刺刀会弯曲,而且它的卡扣要求非常高,尺寸稍微有点出入就会导致上在枪上就松动,那样就没有用处。这样的制作既耗时又耗力,所以国内很少给步枪配刺刀。“
许毅沉思片刻,认同了这种说法,至少他就知道一组数据,抗战之初,整个120师合计只有117把刺刀。在抗战剧中,经常出现八路军与日本军队拼刺刀的剧情。
不得不说,在抗战后期,确实曾经出现双方拼刺刀的情况。但是在抗战初期,八路军基本上不会和日本军队拼刺刀。因为,八路军部队装备的刺刀数量非常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八路军部队装备了大量的大刀、长矛。
他回想起在越战时期的神器三棱刺,这种武器并不需要太好的钢材,因为它的形状是三菱形而非扁平的,所以很难弯曲。至于卡扣的问题,只要肯花时间,相信他们一定可以找到解决办法。
他顺手从桌上拿起笔记本,开始专心致志地绘制起来。很快,他便将三棱刺的设计草图完成了,然后递给了赵老。
赵老接过笔记本,认真端详着许毅所画的设计图。他的眼中闪过一抹光芒,立刻意识到了这个设计的巨大潜力。这种三棱刺的制作,对材质的要求大大降低了,这样一来,他们的后勤大院就有能力进行生产了。
“好!我马上安排人试着生产。”
赵老满面笑容地回应道,语气中充满了激动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