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当然知道李邦华清廉,见李邦华面露尴尬,他拍拍李邦华肩头笑道:
“李卿不要误会,你入阁前任职于兵部不算御史,本宫知道你清廉,让你兼任左都御史目的,就是彻底整治都察院。
本宫已经取缔御史风闻奏事,六科给事中也没有必要存在,希望内阁商量一下,给父皇上书废除六科给事中。
只要有利于大明,你们只管放手去做,本宫乃是你坚强后盾,无论惹出任何乱子,本宫会帮你们搞定。”
李邦华虽然是文官,因为一向耿直清廉,从不拉帮结派选边站,他只做有利于大明的事,曾被群臣孤立打击几度下放。
皇太子监国后,他终于看到中兴大明的希望,本想在本职工作上尽最大努力为朝廷做事。
不曾想竟然被皇太子保荐进入内阁,并成为大明内阁首辅。
这让孤傲耿直的李邦华非常感动,他发誓誓死效忠大明和皇太子。
今天皇太子在次将整治督察院的大权下放给他,让李邦华更加激动。
他早就对那些嘴炮们厌恶至极,急忙拱手谢恩:
“谢殿下信任,老臣绝不会辜负您期望,内阁所有阁臣愿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另外几位阁臣除杨嗣昌外也是朱慈烺保荐入阁,他们同样为朱慈烺马首是瞻,都对皇太子拱手致谢:
“谢殿下天恩!”
朱慈烺点点头,想到卢象升入阁之事,于是又说道:
“流寇猖獗,东掳时常寇边,张凤翼自杀后,兵部尚书之职一直空缺,特殊时刻兵部不能无人坐镇指挥,你们看卢象升和孙传庭二人哪个更加适合?”
李邦华和众位阁臣相互对视一眼,几个老大爷一时陷入沉思。
孙传庭和卢象升都有能力胜任兵部尚书,他们任何一人能力都远胜张凤翼。
可是孙传庭为人桀骜不驯,一旦上任兵部尚书很难控制。
相比孙传庭在为人处世方面,卢象升显然更容易让几位接受,可是他们都想知道皇太子心中人选到底何人。
在李邦华冯英程国祥等人陷入沉思之时,杨嗣昌的心里七上八下很是难受。
在入阁之后他已经把目标盯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
以杨嗣昌对崇祯皇帝的了解,只要他主动开口,兵部尚书肯定是他囊中之物,可他不能毛遂自荐,必须要有官员推荐。
前几天和几位内阁同僚有意无意提起过此事,可这几个老狐狸却假装听不懂,根本不提此事。
今天听到皇太子说起兵部尚书之事,并推荐孙传庭和卢象升二位,杨嗣昌顿时感觉犹如五雷轰顶,头脑一片空白。
片刻,李邦华拱手道:
“殿下,孙传庭和卢象升二人都颇有能力,微臣认为卢象升更加适合兵部尚书,孙传庭性格有些孤傲,可能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有待改进。”
见李邦华说话,其他几位阁臣急忙拱手附议:
“殿下,李阁老言之有理!”
几位说完,见杨嗣昌一直未表态,姜逢员拉拉杨嗣昌衣袖问道:
“文弱老弟,你以为如何?”
在姜逢员的提醒下,杨嗣昌猛然醒悟,为了给皇太子留下好印象,也为了兵部尚书位置,他急忙拱手道:
“殿下,目前清剿流寇成为兵部重中之重,为了防止建奴趁大军剿寇时入关报复。
臣以为清剿流寇可以分为三步走。
一、攘外必先安内;二,足食然后足兵;三、保民方能荡寇。”
于是杨嗣昌把已经认为完美的剿寇计划说了一遍。
其对策主要集中于前两点。
对于第一点,他认为天下大势好比人的身体,京师是头脑,宣、蓟诸镇是肩臂,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
如今形势是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
外患固然不可图缓,内忧更不能忽视,因为它流毒于腹心。
如果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
所以他主张先与清朝和谈,稳住京师附近的局势,专心致志、一鼓作气的剿灭农民军。
对于第二点,他建议增兵12万,其中步兵人,马兵人。
并增加饷银280万两,采取均输、溢地、寄监学生事例、驿递四个途径。
杨嗣昌所提的三点纲领,都是为了实现他认为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来服务的。
这一计划的执行依靠的是五省总督洪承畴和五省总理王家桢的配合。
洪承畴已在围剿农民军的过程中颇建功勋,但王家桢被杨嗣昌认为是个庸才,不堪此任。
于是杨嗣昌向朱慈烺介绍,并推荐了两广总督熊文灿接替五省总理。
其实历史上杨嗣昌被崇祯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时也是如此做的。
杨嗣昌首先秘密启动议和行动。
崇祯十一年三月,辽东巡抚方一藻派瞽者周元忠出使沈阳,试探口风。
皇太极对其相当礼遇,并表示:“如有确议,则撤兵东归“。
杨嗣昌接到方一藻的报告后,立刻建议崇祯帝允许方一藻及总监太监高起潜便宜从事,办好议和,得到崇祯帝默许。
周元忠回到宁远,带回皇太极致高起潜的书信,信中称:“仍言讲款,若不许,夏秋必有举动。
杨嗣昌极力劝说崇祯帝把握时机与清和谈,但崇祯帝只命方一藻、高起潜“细酌“。
杨嗣昌不依不挠,继续上疏批评言官不顾兵部处境,只会空言误国,请求“圣鉴允行“,即明确批准方一藻与高起潜议和。
此时杨嗣昌主导议和已经公开化,引起朝臣激烈非议,掀起弹劾杨嗣昌运动。
其中攻讦最力的是少詹事黄道周,他们表面上反对杨嗣昌“夺情入阁“,实际上反对他主导的对清和议。
崇祯帝于当年七月五日召集群臣于平台,让杨嗣昌与黄道周在御前辩论。
最后崇祯帝袒护杨嗣昌,贬斥黄道周等弹劾杨嗣昌的官员。
尽管杨嗣昌摆脱弹劾,但崇祯帝碍于群臣反对,不敢接受杨嗣昌的建议。
对和谈明确支持,方一藻、高起潜与满清的和议遂不了了之。
同时,新被起用的兵部尚书卢象升亦坚决反对与清议和,与杨嗣昌形成尖锐对立。
皇太极见此情形,乃于崇祯十一年九月派兵大举入塞,对明朝展开惩罚性打击。
由于明廷内部政见分歧,总督天下援兵的卢象升受到杨嗣昌和高起潜的见死不救。
最终导致卢象升战死于巨鹿贾庄,七十余城先后失守,四十六万人被俘。
到崇祯十二年三月清军方才扬长而去。
事后追究责任时,杨嗣昌虽被弹劾,但崇祯还是保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