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是七月十二日离开的长安,十八日到的同州城。
而算是之前的时间,大约十多天,隋军占据蒲津关之后,并未向同州城发起攻击。
等到李渊率十万大军到达同州城后,隋军仿佛神兵天降一般,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将整个同州城半包围。
同州城在洛水的东岸和北岸,整条洛水和隋军部队连在一起,仿佛将整个同州城给围住了一般。
张文远和刘云芳二人,各在同州城的北面和东面扎下了大营。还有水军从黄河之中沿着渭水、洛水逆流而上,占据了同州城南侧的沙苑。
但隋军并未向同州城发起攻击。
隋军的虽然是域外作战,但粮食都是通过黄河和其之流转运,并不费事。
李渊看着隋军有些令人生疑的动作,不知道这是为何。张文远和刘云芳都是宿将,不会不明白,留给自己的时间越多,自己准备的便越充分。按道理来讲,二人应该在自己到来之前攻打猛攻同州城才对,这十多天的时间,以隋军的战斗力,完全可以攻破同州,或者围点打援,都有可能。但二人放着同州一直不打,倒像是有意让自己赶到同州一样。
李渊虽然一时还看不清隋军的意图,但却是觉得自己此次亲征有些冒失了。
虽说同州作为长安的屏障很重要,但自己也不该这么冒失地渡河进驻城中。现在十多万大军在同州城中,三面环敌,而隋军的水师则随时可以逆流溯游到自己的身后,隔断同州与长安的联系。
一旦后方出事或粮道出问题,撤退都来不及,
自己应该屯驻在下邽的。隔洛水与隋军相望,既能随时支援同州,又方便随时撤退。
虽然觉得不妥,但李渊也没有立即撤退。
打仗不是过家家,十多万大军的转战,想撤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一旦撤退途中,隋军尾衔追之,很可能会引得全军崩溃。
不过原本准备调蒲城的冯少师赶到同州,被李渊改成调往下邽。
下邽县在同州到万年之间,北临白渠,西有沙苑,东南临金氏陂,乃是从同州到长安的要道。李渊调冯少师驻扎于此地,也是为了守护好自己的后路。
李渊进入同州城,虽然隋军主动出击,围住了城池,但并未向同州城发起攻击。
这着实出人意料。
本来硝烟四起,马上要成为决战之地的同州,滚滚烟尘仿佛突然之间便降了下来,整个同州之地出现一种诡异的安静。
张、刘二部,不出击、不搦战,就待在营中,好像是孵小鸡一般,一点也没有主力大军的气势。
这诡异而安静的气氛,实在让人心里不住地跳。
“看不出隋军想干什么啊!”
这几日李渊不断地思索隋军的意图,甚至还主动派军队试探隋军,但并没有什么回应。隋军好像将他们引到预设的战场之后,就睡着了。
“隋军到底在等什么?”
李渊作为一个合格的枭雄,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关键。
隋军如此蛰伏待机,最大的可能便是在等待什么。只是不知道是等待援军,还是等待哪里破局。
李渊看不出来。
隋军和唐军的战场实在太多了,同州、潼关、蓝田、汉中、灵州、关北等等,哪里都有可能威胁到唐军的安危。
同州战场局势诡异,影响的左右两侧的永丰仓城和同官也很安静。
永丰仓城战场上,李建成自兵败之后,便打定了主意坚守,死咬着牙不动。而隋军虽然时不时地发动两次攻击,但强度并不高。
而且屈突通似乎是老了,只盯着永丰仓城,竟然没有发现郑县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对其动手。
而北侧的黄明征更是诡异的很。
这场与隋军的战争,最早的战斗正是由黄明征打响的。可黄明征占据黄钦山不动,围着同官县城也不动。
不应该如此啊,隋军难道不担心粮草的消耗?
思前想后,李渊还是觉得最有可能出问题的便是郑县。
虽说入了函谷关或者是潼关,便是进入关中,可直到郑县往西,被渭水和秦岭夹在中间的通道才豁然开朗起来,这才是真正的进入到关中大平原。
而长安到郑县一共一百五六十里,期间几无险可守。
若是郑县失守,屈突通可以直接一口气打到长安。虽然李渊已经调了侄子李琛率领五千人马进驻郑县,可是李琛不过一毛头小子,如何是屈突通这种老将的对手。
思前想后,李渊下令从豳州南调的杨屯率折威军赶往郑县驻守。又命令姜宝谊率领六千人马赶往同州城的后方,在洛水西岸驻营。
既然隋军想把自己困死,李渊当然不能遂隋军的意。
如此布置,同州、永丰仓城、同官为外线,郑县、下邽、富平、华原为内线,李唐在东北方向构筑成两道圆弧形阵地,首尾相连,前后照应。
当然也不是没有问题。
外线蒲城这一点被撤出,导致同州和同官的联络减弱。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兵力不足,又担心后路被抄,只得紧着下邽来。与下邽相比,蒲城这一点疏漏处就算不得什么了。
另一点则是困守永丰仓城的李建成部,两万多人,被团团包围在永丰仓这块死地,战不能战,退不能退,几成死局。
李渊也担心长子的安危,可终究是无力救援。
甚至李渊也觉得,隋军对永丰仓城围而不打,甚至连郑县都不顾,就是希望自己冒险救援永丰仓城吧。
这样诡异的日子,一直延续到了二十四日夜里。
一封从长安送来的急报,穿过渭水,越过白渠,送到了李渊的面前。
“有隋军主力自陇州而来,已越过虢县,直逼长安,长安危急!”
薄薄的一张纸,陡然从李渊的手中滑落。李渊两眼微凸,面色黢黑,满脸不敢置信的样子。
隋军、陇州、虢县,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就这么神奇地出现在一张纸上。
这是天要亡李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