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使用旗帜的传统,在甲骨文中“中”字就是旗帜的形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不过中国古代的旗帜大都属于一些功能性的旗帜,并没有国旗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秦以后中国很长时间都处于大一统,就算是分裂时期政权数量也不会很多,加上汉字独特的结构和的表意能力,在古代中国不需要想中世纪的欧洲或是战国时代的日本那样设计复杂的图案旗帜去区分敌我。
至于中国的国旗,其实诞生的非常晚,是近代与西方国家交流的产物。
网上一直流传着明代就有国旗的说法,还贴出了图案,叫“日月旗”。据说日月旗,出现于明朝对外贸易活动中。出自《穆天子传》卷六:“日月之旗,七星之文。”
明朝的商船看到葡萄牙人、荷兰人的商船在船头都挂了一面国旗,这样在海上有利于区别。于是明朝商船也在船头挂一面“国旗”,表示是明朝。
旗帜由红日、黄月重叠的图案和蓝底组成。蓝底代表青天,象征着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日月重叠即是“明”字(日在后,月在前),代表大明,位于旗帜的正中不偏不倚,是取中国位于四方之中之意。红色的光芒是太阳的光芒,又象征大明属于火德,亦指统治明的朱姓皇族。旗帜中央的黄色又代表着汉人的肤色,象征着大明是以汉族人为主体组成的国家。十二道光芒即指一天十二个时辰,一年十二个月,光芒位于青天之上,表示明光辉时刻都在普照万方。仔细观察可以从太阳光芒中看出4个相同的三角形,也有“三玄四维”的意义。(魏晋玄学以《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红色光芒中四个尖锐的大角,分指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即“际天极地,罔不臣妾”之意,又表示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是明世代遵守的道德规范。《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无论怎样,国旗的设计以及其包含的意义可以说是很不错的。
网上流传一种说法,1893年(光绪十九年)秋天,革命党人陆皓东参照“日月旗”为设计了“青天白日旗”,此旗即为中华民国国旗前身。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举行兴中会的首次干部会议,通过了以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此后多次起义皆以此旗为标帜号召。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后,继续以青天白日旗为党旗。实际上关于陆皓东设计青天白日旗的历史记载非常清楚。至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说陆皓东参考过日月旗。
并且到现在也没有任何考古证据或是传世文献表明明朝有国旗的存在。也没有证据表明在与欧洲人贸易时中国商船普遍悬挂日月旗。现有的资料仅仅是有些古画的船上有类似的旗子,例如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里的商船桅杆顶上。不过仇英的画画的是内河帆船。而且由于明代的政策,明代中后期得中国对外贸易垄断在少数人手里,例如汪直还有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等。对他们来说,与其悬挂国旗表明大明的身份不如悬挂自己的旗帜,很显然就算有国旗他们也不见得会用。
所以有关明代国旗的说法在现有的资料来看,纯属谣传。
再说中国的第一面国旗——黄龙旗。
黄龙旗的诞生是有现实意义的。
1856年10月,一艘名为亚罗号(Arrow)的商船被广东水师以参与海盗活动为由扣押。当时船上有十二名船员,全部是中国人。事发后,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想借此机会挑起事端,便以该船曾在香港注册(确在香港注册,但扣押时已经过期)且悬挂英国国旗为由,向中方抗议,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释放船员、查办水师千总梁国定,并以“水师扯下英国国旗、侮辱国旗”为由要求中方赔礼道歉。
1856年10月23日,英舰突然闯入虎门海口,进攻珠江沿岸炮台,第二次鸦片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该事件让中国人知道“国旗”的重要性,更多的人开始思考中国是不是也应该有自己的国旗,但是时逢乱世,国旗的制定也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1862年,大清朝又吃了一次没有国旗的亏。清军在湖北长江水域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涉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事件报到恭亲王奕处,这位大清朝的顶梁柱痛定思痛,开始考虑制定一面旗帜。
奕将这一建议通过书信告知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并询问增挂龙旗是否可行。曾国藩接信后,非常高兴,因为奕说出了他心中所想。做事沉稳谨慎的曾国藩把湖北、江西等涉及水军的巡抚找来会商,然后形成统一意见报给奕。考虑到黄色是皇家专用颜色,龙又是皇权的象征,办事谨慎稳健的曾国藩害怕因此触犯皇权,所以他建议把龙旗设计为三角形。
1862年10月17日,清廷批准了总理衙门的奏议,并委托总理衙门发表照会:“希即行知贵国各路水师及各船只。嗣后遇有前项黄龙旗帜,即系中国官船,应照外国之例,不准擅动。倘有移动,即照犯禁办理。”之后,中国所有水师船舰均悬挂三角形黄色龙旗,并以黄龙旗作为中国官船旗号。
1868年四月,清政府派了一个代表团出访西方各国。领团的是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在访问过程中,每个国家都有国旗独大清没有,升旗时官员们都觉得很尴尬。于是,美国人就替中国代表团制作了一批三角龙旗,权当用在宴请会议的国旗。
1872年,总理衙门扩大了三角黄龙旗的使用范围,制定了具体的样式规范。1872年12月3日的《申报》上曾刊登对三角形黄龙旗的说明:北京总理衙门照会各西国官员,谓中国新定旗式,形如三角,色用黄,中画龙,用蓝色。所有福州、上海炮局所制船舶及各关口巡河船,均建此旗以标认识。随后在一些外交场合和博览会中政府使团和外国机构有时也会用三角形黄龙旗作为代国旗。然而这面三角形黄龙旗仅被称呼为“中国旗式”,在使用时“系为雇船捕盗而用,并未奏明定为万年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则是到了1888年。
1888年,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诸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陷入无旗可挂的尴尬,深感有失“天朝威仪”。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于是奏请慈禧太后,请求颁发一面能够代表大清朝的旗帜。
慈禧命李鸿章负责设计图案。经过多方征集筛选,李鸿章上呈了八卦旗、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供慈禧太后选定,最后决定采纳郭嵩焘的意见,使用黄龙旗为大清国国旗,并设计为四角龙旗。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就这样诞生了。
三角黄龙旗的尺寸:其船长一百六十尺之下者,该旗长用六尺四寸;其船长一百六十尺之上者,该旗用九尺六寸。
长方旗尺寸造型:
到了1881年(光绪七年)9月,在英国订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回国后,当时用三角黄龙旗作为船旗。《北洋水师章程》中亦有记载:
按西洋各国,有国旗、兵船旗、商船旗之别。而国旗又有兵、商之别。大致旗式以方长为贵,斜长次之。同治五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定中国旗式,斜幅黄色,中画飞龙,系为雇船捕盗而用,并未奏明定为万年国旗。今中国兵商各船日益加增,时与各国交接,自应重定旗式,以祟体制。应将兵船国旗改为长方式,照旧黄色,中画青色飞龙。各口陆营国旗同式。
1889年天津军械局完成了设计样稿和营造法则:尺寸分为大小四号:头号横长一丈五尺六寸,直宽一丈六寸五分;二号横长一丈三尺九寸,直宽九尺五寸;三号横长一丈一尺五寸,直宽七尺六寸;四号横长九尺六寸,直宽六尺三寸。旗为羽纱质地,正黄色。因画龙不能经久,改用蓝羽纱镶嵌青色五爪飞龙,龙头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