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八章:敬重之心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18ys.net]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翾楚说:“师父,师爷,你说很多人不信有神,要证明的时候怎么办?”

  吕洞宾笑道:“神是亘古以来永恒存在的,是一个客观的,不因人的信和不信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你信祂在,你不信他还在。”

  翾楚说:“那我们要怎么样去拜神呢?很多人都不信,所以去寺庙都不恭敬,会怎么样呢?”

  钟离权笑道:“常怀敬重之心……”

  翾楚说:“什么才叫敬重之心呢?”

  吕洞宾笑道:“我们进入大殿之后,一般不要对着神像拍照,并不是说因为他是文物或者说闪光灯或者过多的二氧化碳会让这个塑像它的彩色脱落,跟这些没有关系,跟它的年代也没有关系,而是出于我们相信有神灵,我们对于神灵的一个基本的恭敬而不得拍照。更不能说,我去跟他合影。一定要怀着一颗毕恭毕敬的心,一颗忏悔的心,一颗谦卑的心来礼拜祖师,礼拜神明。”

  翾楚说:“确实好多人,去我们灵州高庙,就是使劲拍照……”

  钟离权笑道:“早期的道教没有塑像,就是一个排位,写一个天尊圣号,我们存思用的。之后演变成这样子有形的,可以看得到的,可以瞻仰的塑像。无论他是泥塑的还是玉器做的、木头雕的,在此时此刻它包含的是人对于神明内心的一种恭敬。也就是说外在的相只是教化工具,为了方便众生,为了度人用的,是它整个道教的教化方式其中的一个部分。”

  吕洞宾笑道:“当你心存神明的时候,这个教化就起了作用,心中的神明自然就会和你沟通。能否感应神明,只在一念之间。这一念有感就有应,这一念无感就无应。可是神不因人的相信或不相信而存在或不存在。神是亘古以来永恒存在的,是一个客观的,不因人的信和不信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你信祂在,你不信祂还在。信和不信之间所起变化的是感应,当你信的时候,有感就有应,你能得到这个应,无感的时候就无应,但是神的客体它是客观性的。这是我们在大殿里面不能拍照,不能跟神像合影的一个原因。”

  翾楚说:“好多人现在车上到处都弄的神像这些,可以吗?”

  吕洞宾笑道:“现在这个塑像比较泛滥,不仅仅是殿堂里面,很多我们的挂件,还有一些工艺品,包括一些杂志、书籍可能都会有神像,通常这些神像、圣像只要看见了,都要起一个恭敬心,不能玷污,不能扔到垃圾筒,不能把它随意的去折,去踩。在印制这些印刷品的时候,还有做一些工艺品的时候,首先也要考虑的是这一点,我做了这个之后,别人会怎么对待这个神像。尽可能怀着一颗谦卑的心、恭敬的心,既不给自己造业,也不给众生造业。”

  钟离权笑道:“坛场是一盏明灯,在特殊的情况底下,比如说与天尊合心,为了阐扬大道,得到庙院当家的许可,甚至于是庙院当家的邀请,我们要做一个宣传的册子。”

  翾楚说:“我们要录一段视频,我们要把这个庙的历史,把神像的功德介绍给信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去拍照、摄像。但是之前拍摄的人最好能够敬个香、磕个头,把这样一个来龙去脉给神灵表明清楚。相信神明一定会赦免不敬带来的罪过。”

  吕洞宾笑道:“出于弘道的一个需要,为了使周边的百姓均得利益,把这样的一个发心说出来。无论是在心里面默默的跟神明说,还是有声的说出来,神明并不取决于你说的声音大还是小,有还是无,就在一念之间。你出于自己的方便,你觉得哪一种方式自己更喜欢就选用哪种方式。”

  钟离权笑道:“但是一定要尊敬神明,要相信有神,这毕竟是神的家,神灵往来之所,大众是因为这样的一个信仰而聚拢,朝来昔往无数的修真之士,在这里坚守着这样的一个地方,维护着这样的一个坛场,大家是因为这样的一个茫茫宇宙中的一盏明灯,用生命相继来维持它。所以这样的一种宗教氛围,它的宗教属性不能破坏。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翾楚说:“自古道、医不分家,道教的许多祖师、先贤如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养生方面的大家。”

  吕洞宾笑道:“道教之养生虽以修道为目的,但养生文化所适用的群体却不限于道教的修行者,它本身包含许多简便易行、适合现代人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值得深入挖掘、给现代人的身体调养带来福音。”更重要的是,道教的养生是形神兼顾的,在葆养人身机体的同时又注重精神心理的调养:一方面它以豁达的姿态看待“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另一方面它要求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德累功,慈心于物”。这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能为人们纾解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远离精神困扰。道教的祖师、先贤们留下的丰富养生智慧,勤勤习之,可以兼养形神,使人们心神安宁,健康长寿。”

  翾楚笑道:“生死和长寿一直都是对立的……”

  钟离权笑道:“死,本是自然界中最正常的现象,但于个体生命而言却意味着终结和毁灭。死,以及死后灵魂归往何方,这是每个宗教都要解释的问题,道教亦不例外。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其修得长生不死、羽化登仙者自然逍遥帝乡,与神仙为侣;对于修道未成或者未修道之人,亦可根据其在人世之善行、功德逐步升迁至仙班;其中“至忠至孝之人,命终皆为地下主者,一百四十年乃授下仙之教,授以大道”。”

  吕洞宾笑道:“呵呵,仙道贵生,鬼道贵终;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凶。”面对生死,以超脱之心态、精进之修行、卓着之善功,使个体生命遵大道而行,是道教的先贤给予我们的启示。草木一秋,人生似寄,珍惜当下,把握今生,惟愿此生无憾,岁月静好。”

  1秒记住爱尚: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