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国君死社稷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18ys.net]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崇祯十七年二月十八日,李自成别部将领刘芳亮率军抵固关。

  固关位于山西平定州(今阳泉市平定县)境内,是明长城真保镇重要关隘,京西四大名关之一,而固关东边六十里即是真定府(今河北石家庄)。

  人心已散,关隘再险要,堡垒再坚固也是徒劳,固关当日即陷于贼手。

  随后,李自成遣副将刘方亮由固关东进,分趋真定、保定,河间知府方文耀、南宫知县彭士弘俱死之,京师震动。

  二月十九日,督师大学士李建泰带领残兵抵达顺德府广宗县(今属邢台市),欲进城,城内士民已知大顺军不日即将进入畿南,早有了喜迎王师的打算,遂闭城拒守。

  李建泰大怒,留攻三日,破之,入城后大肆杀戮乡绅,鞭笞知县。

  堂堂内阁重臣兼督师的李建泰终于“长脸”了,皇帝不是一直埋怨他迁延不进么,现在他出手了,首战告捷,还攻破一城!

  只不过打的是自家县城,杀的是普通百姓,鞭笞的知县也是大明朝的官,真是何其荒诞!

  得知贼军攻破固关,进入畿南后,李建泰又立即往北逃窜,欲进保定避贼,并派人至京师上奏曰:“贼势大,不可敌矣,愿奉皇太子南去。”

  然而直到京师沦陷,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李建泰和他的几百残兵还未到达保定……

  贼寇日近,崇祯要加强京师守备,却苦于手上无钱,遂强令文武诸臣纳银,出钱多者封赏勋爵,以往有罪者也可以出钱抵罪,太康伯张国纪助饷万金,命进爵为侯。

  二月廿一日,崇祯始闻山西几近全陷,命迹访诸王,又命太监阎国辅等分饷蓟辽。

  之前文武诸臣的一系列表现让崇祯极为寒心,本就多疑的他再也不信任何臣子,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太监靠谱。

  崇祯帝甚至有些怀念昔日的“九千岁”魏忠贤了,他觉得至少魏阉在的时候天下还没成这个样子,能镇住这一帮该杀的文官……

  遂命内臣监制各镇,太监高起潜总监关蓟宁远,卢惟宁总监通德临津,方正化总监真定、保定,杜勋总监宣府,王梦弼监视顺德、彰德,阎思印监视大名、广平,牛文炳监视卫辉、怀庆,杨茂林监视大同,李宗先监视蓟镇中协,张泽民监视西协……

  大厦将倾,树倒猢狲散,文武百官都靠不住,太监就靠的住?

  崇祯是病急乱投医,如此作法只是适得其反,将原本就岌岌可危的京畿防线弄得更为混乱。

  兵部就奏覆道:“各处物力不继,而事权纷拏,反使督抚藉口。”

  崇祯不听,执意以太监阉宦监视文武官员。

  二月廿二日,崇祯又命太监王坤督临两淮,兵科右给事中韩如愈到江西、浙江等南方省份催饷。

  先前韩如愈上书弹劾山东总兵刘泽清在当地截留上缴朝廷的税收,已成为一方割据势力。

  韩如愈此次南下催饷,势必会经过山东,便可顺道调查刘泽清的不法行为。

  刘泽清得知,便暗中派人假扮盗贼,在路上刺死了韩如愈,犹曰,尔何为论我刘将军耶。

  同日,顺天府通州兵噪,伤巡抚杨鹗,鹗上疏自劾乞罢,上以杨鹗实心任事,岂因其噪辄易,赐药金三十。

  二月廿三日,畿南重镇真定(今石家庄地区)陷,总督畿南、山东、河北军务兼巡抚保定兵部右侍郎徐标死之。

  在一众文武官员投降、逃亡成风之际,徐标算是极为罕有的忠贞刚烈之士。

  崇祯十六年二月,徐标被崇祯帝超擢为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在陛见崇祯时,请重边防,择守令,并建议用车战御敌,招流民垦荒,得到皇帝的嘉许。

  待闯贼陷山西,警日近,崇祯遂加徐标兵部右侍郎,命其总督畿南、山东、河北军务,仍兼巡抚,移驻真定以遏贼。

  且说刘芳亮出固关后,便立即分兵进犯真定,并檄令总督徐标投降。

  徐标是何等人,岂会投降贼寇?

  他见信后大骂,撕毁劝降信,当场诛杀了贼军使者,率众人固守。

  真定知府邱茂华见这个总督如此刚烈,害怕破城后家小财产不保,于是悄悄地带着他的家眷、家产准备潜逃出城,但被徐标发现,派人拿下,通通下狱。

  拿下一个知府容易,稳住军心却难,到了如今这个地步,明眼人都知道大明药丸,徐标麾下部将都心思各异,蠢蠢欲动,对他的命令也是阳奉阴违,有些更是已经暗通贼军,意图献城。

  徐标不放心城防,于是登上城墙,计划如何固守真定城,他手下的中军将领谢加福觉得机会来了,发动突然袭击,将徐标活捉,劝其投降大顺军。

  徐标大骂不止,不肯投降,于是被抬到城西门,乱刀砍死,徐标的全家老小听说徐标被杀,也都跳入了官署内的井中尽节。

  徐标既死,叛军放出邱茂华,于是邱茂华以真定知府的名义传檄属县等待大顺王师。

  数日后,贼数骑入城,收帑籍,轻取真定府。

  真定既陷,贼军离京师仅隔着一个保定府,只有二百里,且两地之间一马平川,无遮无拦,这让保定军民极为惊恐不安。

  时保定知府尚未到任,由保定同知(正五品)邵宗元掌知府大印,暂摄府事。

  邵宗元其实也是刚到任,而且他连举人的功名也没有,只是个贡生,但形势危急,只能赶鸭子上架。

  他一入保定,连忙召通判王宗周、推官许白可、清苑知县朱永康、后卫指挥刘忠嗣及乡官张罗彦、尹洗等,共商守城。

  没两天,新任保定知府何复竟不顾危险,赶来上任了,邵宗元欲将保定府印归还,何复道:“公部署已定,印还是你佩着,我可以尽力相助。”

  于是他们共同参拜文庙,与生员们讲《见危致命章》,词气激昂,讲毕,登城分守。

  鉴于真定因内贼而陷,邵宗元对城防守卫极其严格,封锁了各个城门,城守布置得也甚为合理,以至于日后京师沦陷良久,保定还苦苦支撑着。

  二月廿五日,贼军至彰德(今河南安阳),赵王朱常降。

  此时,山西几近全陷,真定已失,保定亦危在旦夕,左中允李明睿在早朝上再次公开上奏提议南迁。

  他建议皇帝迁往南京以图兴复,留下阁臣辅助太子留守北京抗敌。

  崇祯心下暗喜,但尚未发表意见,而听到阁臣留守的提议后,内阁首辅陈演心头却极为恼火,想撇开我们跑路?

  没门!

  于是陈演便立即坚决表示反对,并严厉斥责李明睿,甚至极言其可杀,众人不敢再提南迁,朝会遂罢。

  左都御史(正二品)李邦华却未放弃,私下呈上密疏,“皇上即不南迁,宜令太子诸王居旧都”,建议派遣太子南下,以加强江南防线,皇上则留下来守卫北京,同时他还言明:“臣与有识筹之已熟,惟上速图之”。

  实际上就是让皇上与北方籍官员一起留下来,而一旦京师沦陷,大明便有了一位合法嗣君。

  于是第二日,崇祯再次召集六部、都察院和翰林院群臣,以观察他们对李邦华建议的看法。

  昨日崇祯初次看到这个提案时,其实已然心动,天子留守北京以表明不放弃宗室陵寝,给自己找一个台阶后,便能有机会再寻求移驾南京,今日就是来听听大家的看法,争论一番便顺水推舟地执行此议。

  崇祯手持密疏,令李邦华阐述其内容,李邦华婉言推辞,崇祯遂大声宣读起来并询问群臣的意见。

  没想到南迁之议在昨日还有极大争议,今日大臣们却一个接一个站出来表示赞同,连原本极力反对的内阁首辅陈演这时候都表示赞同。

  这让崇祯怎么想,原来你们只是不愿意朕去南京,随太子去南京就行。

  你们都去南京,朕这个皇帝就该留在京师等死?

  李邦华的建议等于是要求崇祯做出自我牺牲,而眼下公开举行的廷议又迫使他在大庭广众面前做出抉择。

  崇祯皇帝别无它法,只得堂而皇之地宣称:“国君死社稷,恒理也!”

  但话一出口,他又有些后悔,于是忍不住满腔怨恨地加上一句:“言迁者欲使朕抱头鼠窜耶?”

  大概是因为皇上明显流露出不快,几位大臣急忙改变立场,以兵科给事中光时亨言辞最为激烈,他愤怒地抨击李邦华,并指责李明睿是这些“邪说”的幕后支持者。

  于是,决定性的时刻来到了!

  光时亨本人是南方桐城人,但他坚决主张固守北京,而当他慷慨激昂地质问群臣道:“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于是,所有争论便为之再次中止。

  光时亨言外之意是指责他们阴谋拥立太子,逼迫崇祯帝退位,这使南方籍官员大惊失措,皆不敢言。

  话说到这分上,众臣若再站出来提议南迁便如同造反,又有哪个还敢说话?

  大臣们一个个低头默立一旁,倾听光时亨愤怒的斥责,未几,在场的二十七位大臣竟有十九位表示放弃南迁主张。

  崇祯皇帝在心里大喊,你们这些该死的家伙,怎就没一人明白朕的心思,朕哪里是不愿意南迁,朕是想要自己去南京!

  而现在大多数大臣却主张整个朝廷仍留在北京,结果双方都招致了崇祯的愤怒,气的他大骂:“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尔!”

  骂完便拂袖退朝,南迁之议只能再次搁置。

  但现实很残酷,京师危在旦夕,总得拿出对策,等崇祯回寝宫气消了,还是想着南迁。

  二月二十七日,崇祯再次于朝堂商讨南迁一事,此次是决定南迁之议最终能否实施最为关键的一天,也是大明最后的机会。

  可经过昨天那么一闹,李邦国和李明睿提出的皇上南迁和太子前往南京两个方案,此时唯独少詹事项昱出声应和太子监军一事,其他重臣再无一人进言。

  见诸臣默不作声,万般无奈之下,崇祯决定以玉石俱焚之计逼迫大臣表态。

  崇祯厉声道:“朕以天地祖宗之灵,诸先生夹辅之力,或许不至于此。如事不可知,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

  大臣们见崇祯绝境之处,竟然试图胁迫众臣一起殉国,便转而支持太子南迁一事。

  崇祯见状心中大恨,一时怒火兴起,“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哥儿孩子家做得甚事!”

  朱由检以太子年少不能成事为由彻底拒绝,决议死守京师,这一举动也断绝了大臣们南迁保命的活路。

  自此之后,大臣便一案不提,一计不出,坐等大明江山覆亡。

  ————————————————————————————

  崇祯十七年二月廿七日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