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18ys.net]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万历十四年的夏天来的特别早,这才刚刚过四月份,天气就热的厉害。

  甚至在个别闷热的晚上,都能听到知了开始吱吱叫了起来。

  而且还不下雨,干热干热的,反常的很。

  与孙承宗的茶社一别后,戚府旋即又回复了往日的平静,从此再也没有人上门来叨扰。

  小院里,肃静如常,继续如同军营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仅有的一些高几度声调,也都是来自于秦良玉和小蔡这两个豆蔻少女的叽叽喳喳声。

  “一年三百六十天,多是横戈马上行”的戚继光也终于获得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

  徒弟已小有所成,她自己也勤奋上进,除了兵法韬略尚需实战来磨炼外,剩下的就看这丫头自己的悟性了。

  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便是这个道理。

  没有外事纷扰。

  戚继光可以安安心心的潜心书写自己的第二部兵书。

  在这部书里,他打算将自己抗倭十余年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以备日后不测。

  之所以这本放在后面写,主要是因为倭寇侵扰大明朝已经成为了历史。

  近十余年来,海疆平静,倭寇早已不见踪迹。

  因此戚继光写作此书,出发点只是将自己的所感所思做个记录而已。

  他并不能预料到,数年之后这本兵书在壬辰倭乱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咳嗽肺病没有见好,一切似乎都在朝着人们期待的方向发展着。

  蓬莱县衙里。

  孙知县正忧心忡忡的看着朝廷派发下来的最新邸报。

  这位知县已年近五十,官职虽然不高,不过为人公道,担任县令期间,秉公办案,清正廉明,算得上是一个好官。

  邸报上面有一条内容让孙知县坐卧难安。

  蒙古的鞑靼部落又南下侵扰了。

  大明自成祖迁都北京以来一直深受北方游牧部落的侵扰之苦。

  尤其曾经有两次进攻都已兵临城下,逼得朝中发出勤王令了,实在是凶险异常。

  第一次是土木堡。

  第二次则是发生在嘉靖朝的庚戌之变。

  嘉靖二十九年是庚戌年,这一年的六月,蒙古鞑靼首领俺答率军侵犯大同,大同总兵和副总兵全部力战而亡。

  而通过贿赂权臣严嵩而得以任职宣大总兵的仇鸾则是手足无措,惶惶不可终日。

  他觉得没有什么是钱买不到的,便以重金贿赂俺答,要求其移掠别的地方,勿犯宣府。

  俺答是个有信誉的人,他拿了钱之后,没有进攻宣府,而是移兵东去。

  去了一个仇鸾做梦都没想到的地方。

  北京。

  八月十四日,俺答率大军入古北口,杀掠怀柔﹑顺义吏民无数。

  明军毫无抵抗能力,一触即溃。

  俺答得以顺利的长驱直入内地,一直到了京郊。

  一路上都没有遇到什么像样抵抗的俺答甚至开始在通州一带安营扎寨,摆出一副不打算走的架势。

  京师戒严。

  自土木堡之变以后,京师百年无警,又加之嘉靖皇帝忙于修仙炼丹,朝政荒芜。

  如今俺答突然兵临城下,朝野上下一时极为震恐,慌乱无措。

  当时京师的兵籍皆为虚数,禁军只有四五万,一半是老弱病残,另一半是内外提督大臣的家属,也就是少爷兵。

  除此之外,还缺少战具甲仗之类的,战斗力非常差。

  万般无奈,嘉靖皇帝只得紧急募集兵民及四方前来应举的武生守城,并且飞檄召诸镇兵勤王。

  九月十八日,大同﹑保定﹑延绥﹑河间﹑宣府﹑山西﹑辽阳七镇的兵马先后抵达京郊。

  然而让嘉靖皇帝失望的是,明朝勤王大军虽有五万余人,但皆恇怯不敢战,又缺少粮饷,因此都按兵不动,没人主动出击。

  都是等着别人先上。

  而且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嘉靖竟然听信了严嵩的话,又任命那个贿赂俺答的宣大总兵仇鸾为平虏大将军,总领诸军。

  而这仇鸾也真的不负饭桶之名,他虽然御敌不力,可骚扰百姓却很有一套。

  他指挥下的七路大军不敢杀敌应战,却忙着杀良冒功,欺侮京郊的百姓。

  一时间,民苦之甚于胡虏。

  而当时的权臣严嵩也里应外合,要求诸路大军坚壁勿战,听凭俺答兵在城外掳掠。

  此时,俺答兵都等的不耐烦了,他们渡过潞水,北行。

  十九日至东直门。

  二十一日又至德胜门﹑安定门北,沿途民居房舍皆被损毁。

  严嵩给出的御敌总方针是四个大字:

  饱敌自去。

  说白了,就是蒙古人抢够了,就会走了,不可能一直在京郊待着。

  事情也确实如此,大肆劫掠一番后,看了看高耸巍峨的北京城墙,俺答放弃了。

  庚戌之变结束后,嘉靖皇帝也意识到了京城防务之空虚。

  便着手开始修建北京外城,设置了一个全新的职位,蓟辽总督大臣,下辖蓟州﹑保定﹑辽东三镇,分设总兵,拱卫京师防务。

  而且他更是以此视为奇耻大辱。史载嘉靖皇帝从打此事之后,最厌见‘夷狄’这两个字。

  批阅奏章之时,每次写到‘夷狄’二字必定写的极小。算是用自己的方式出了一口气。

  当时俺答扬鞭于京郊,一位年仅二十二岁的武举应试者,毅然要求从军出征,上阵杀敌。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并非只是意气用事,要逞莽夫之勇。

  他奋笔疾书,须臾之间便写作了一篇御敌之策。

  心怀家国,腹有雷音,下笔凶狠。

  青年把自己的满腔热情满腹才华都倾注于笔下,结合在登州几年的见闻感受,把明军的软肋一一指出,并逐一提出对策,又针对蒙古骑兵的作战特点写下了排兵布阵防守御敌的计谋对策。

  这就是在军事史上名传千古的著作:《备俺答策》。

  这篇文章被时任兵部尚书看后大喜过望,甚至下令要求所有兵部官员都要研读一下。

  而这名青年也被破格提拔为传令总旗牌官,负责监督京城九门的防卫工作。

  然而,俺答退兵之后。

  积极布置京城防御的兵部尚书反而成了替罪羊,被下了诏狱,折磨致死。

  严嵩和仇鸾却在庚戌之变的事后问责中变成了不粘锅,没有落下一点处分。

  那名青年自然也被卸职。

  目睹了种种官场现状的青年人只能暗自嗟叹。

  他扪心自问,如何才能在这样的官场环境下完成自己保家卫国的夙愿呢?

  再后来,有一位朝中的中年大臣找到了他,说《备俺答策》写的很好,希望年轻人不要气馁,回到山东继续好生练兵。

  中年人对他说:终有一日国家会需要你的。

  这个中年大臣名叫张居正。

  而这个青年,名叫戚继光。

  ……………………

  深夜,蓬莱县戚府门口。

  孙知县额头上满是汗珠,他怀揣着邸报敲开了戚继光家的大门。

  进屋呈上邸报,把事情说完,又一次提起了要举荐戚继光复出的事。

  这一次,戚继光没有直接拒绝他。

  而是轻叹一声: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