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五柳桃花源,文心雕龙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18ys.net]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魔侠反抗者之一浮壶空间─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或名渊明。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自号五柳先生,私諡靖节先生。

  潯阳柴桑人。晋代文学家。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於世。相关作品有等。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為古典诗歌开闢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於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出身微寒,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长沙郡公。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任安成太守,早逝,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幼年生活贫困,勤於学习,对於诸子百家群书都有所涉猎。

  陶渊明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及彭泽县令等职,后不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起隐居不仕。

  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的这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逝后。其生前好友顏延年為其作誄文。

  在今江西省九江县马回岭镇存有清代重建的陶渊明墓。九江市有新立的巨大陶渊明石像。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餘首,另有文、赋等十餘篇。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他最著名的作品為,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且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

  陶渊明因当时政治黑暗,一心归隐,要脱离尘网,寄情於田园生活。作品以讽咏大自然景物称著。开创田园派的诗歌创作道路。

  陶渊明辞彭泽令前,诗作慷慨激昂,后期作品则趋向逍遥自适,一心归隐。寄情田园。大自然、酒与诗文成為他灵魂的寄託。

  陶渊明诗歌个性分明。情感真挚,平淡质朴,不大用典。简洁含蓄,质而实綺,臞而实腴,富有意境和哲理,主观写意,杂有儒、佛、道各家思想。除了传统儒家思想外,也深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陶渊明诗歌通篇浑厚,难以句摘,不致力於锤鍊,写来天真自然,是浪漫的自然主义之最高表现。

  陶渊明诗歌表现出蔑视权贵、遗世独立的气节,朴实自然的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大而深远。

  后世对陶诗评价甚高,钟嶸推之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唐宋以后对陶诗更推崇备至。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

  刘勰著,对陶渊明隻字未提。钟嶸列陶诗為中品,称陶渊明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於应璩。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眾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餘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

  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又云:质而实綺,癯而实腴。

  苏东坡更作、,、、、、、、、、、、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梁昭明太子萧统蒐求陶渊明遗世作品,编為七卷录一卷,并為之作传、序。

  五言诗:、、、、并序、二十首并序、、、、、十二首、、、十三首、三首等。

  辞赋:颐和园长廊彩绘:渊明爱菊并序、、并序。

  文:、、、、、、、。

  偽托:成书於南朝的志怪小説十卷旧题為陶潜撰。鲁迅认為陶潜旷达未必拳拳於鬼神,盖偽托也。。

  北齐阳休之编陶潜集十卷中收入、。纪晓嵐指出、是偽托。

  註: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於中国南北朝时期,作者為刘勰。

  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的书,体大而虑周,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刘勰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极為广泛。

  是刘勰在入定林寺的后期所写,是齿在踰立之年的作品,他曾帮助僧祐整理佛经,有学者认為多少有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饶宗颐〈与佛教〉说:他的文学理论之安排,却建筑於佛学根基之上。僧祐所使用的原始要终一词,在之**使用四次。

  日本学者兴膳宏例举与的相似处。其实全书受二元哲学的影响很大。

  刘勰不满意当时形式主义的创作,也不满前人细碎片面的文学批评。他有感於当时选文漫无準的,有志立言:建立一个文学理论体系。

  弘扬儒家思想,前五篇包括原道、徵圣、宗经、正纬、辨骚,重点在阐述儒家思想,提倡儒家的文学观点,以矫正当时不切实用的文风。

  主张文质并重,要求内容形式并重兼备;优秀作家的作品,要能达到文不灭质,博不溺心的地步。

  书中提倡自然的文学,以矫正当时雕琢淫滥的文风;提倡真实的文学,以矫正当时无病呻吟的文风;并提倡文学的创造,以矫正当时剽窃因袭的文风。

  论述文学与环境的关係,认為文学受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影响。

  刘勰以前的论文家如曹丕、陆机,都以天才為文学创作的决定因素。刘勰一方面承认才性的重要,但他也认為文学的种种变化,主要是由於外面的社会环境,即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繫乎时序。

  他还注意到气候、时令与山川风景对作家的影响。

  建立批评论。有关批评家的修养,在知音篇,刘勰提出批评家要博识,提高鉴别能力,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有关批评家的态度,刘勰认為不能贵古贱今,不能崇己抑人,必须放弃主观好恶的成见。

  有关批评的标準,刘勰提出六观,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变,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探讨了文体的流别,并初步建立用歷史眼光来分析、评论文学的观念。书中阐发了质先於文、质文并重的文学主张,比较全面地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关係。

  从创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总结创作的经验,并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引起后世对重形式、轻内容之文风的批评,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亦有所啟示。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