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南粮西调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18ys.net]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往常,碧绿的飞萧山挡着沙,山以内的居民,总觉得旱沙离着自己很远,而未城等关西城池,那一点点艰难的绿,也总撑着些儿。

  但戎人占了关西之后,大量掠夺黑油、煤矿,连那点可怜的粗铁矿也不放过,他们大量驱赶汉人原住民,把地挖得蜂窝也似,一点后计都不留。他们退去之后,关西遍地疮痍,为着就地炼矿,把树木能砍的都砍了。再加上余秋山征讨他儿子余和瞬时放的那把火!

  再砍再伐,怎有火烧来得快。火烧起来后,本来将士人手就不够,余秋山根本就没有发兵救火。飞萧山已被烧得光秃秃了。

  夏天,沙漠里白天极热、晚上骤然降温,温差大,本就容易起风,风卷尘沙,是谓沙风,风大了,便称作沙暴。

  今年关西对沙风毫无缓冲能力、飞萧山也没有抵挡作用。沙风连绵不绝。所谓话赶话,风也赶风!到夏末,沙暴发展为前所未有的大暴风,将飞萧山上的砂石也刮起来,全往关内灌。现如今关内的农田,也给毁了,眼看秋收要完蛋!

  当地的官员再不敢压着,快马加鞭急报送往京城。

  急报的信封里,都夹着沙。那边的风大到这样的程度,隔着窗缝往里灌。官员写信,都避不开沙。

  崔珩神色凝重。

  云华也竟无一字可替他宽解!

  大灾年,来了。

  外头的官员也陆续听说了消息,一个个进觀,跪在御书房外头。崔珩难得胆怯,竟不敢出珠帘,怕臣民看见他脸上的神情。

  大战他尚且撑得住,凭血气之勇。他知道全国也不乏这样的血气之勇。但大灾……本朝经过大战,已然虚弱不堪,再难经这样一击,而熬苦。比打战更难。

  你可以勉励几天几夜没睡觉的战士,再翻上城墙,与敌人决一死战,但你怎样面对遍地嗷嗷求粮的灾民。从夏至秋、再至冬?

  崔珩是个明白人,所以他心情更沉重,那颗心一直往下沉到肚子里。

  外头的大臣等了一会儿,看皇上不出来,他们就在外头进谏了。

  有些是真的忧心。有些只想表达一下忧心,有的借机要踩异己,有的趁这机会想得到皇帝的重视,嚷来嚷去,其实也没个一帖灵的神奇办法拿出来,反都逼着崔珩定主意。

  崔珩看,自己要不早点镇住这些家伙,甭等饥民闹腾,京中这些白痴们就先要给他搅事!

  崔珩定定神,到底把最闹腾的大臣压住了。跟靠得住的一些臣子一起,商拟目前的对策:要在现在谈什么抗风沙,是来不及的。只好把受灾严重的居民先往内撤,南边的粮先往西边调。等风沙定一点,除沙复田、补种抗旱作物,一样样再慢慢的来。

  大臣退后,二皇子求见。

  其实二皇子一听说大臣进宫,也就进来了,却不敢穿过大臣站到父皇旁边,免得像要侵夺父皇权势;更不敢站在大臣这里。免得像帮着大臣逼宫。他侍立得远远的,看大臣走了,连忙出来跟父皇问安,表示他顶顶关心国事、也顶顶关心父皇。

  崔珩支着额。问他:“都听见了?有什么想法?”

  二皇子就躬着腰谈了点想法,很中正,很中正。

  崔珩强打精神,就几个要点作了启发,二皇子表示:父皇英明仁德,真是人所不能及!

  崔珩忽然深深的疲倦了:“皇儿!想我作皇子的时候。陪侍在你皇祖父身边学习政务,也是夙夜匪懈,不敢多一步、生怕少一步,累得很。”

  二皇子不知父皇怎么忽想起当年来,只好躬身唯唯喏喏。

  崔珩道:“我如今叫你,是不是比我当年更累?”

  二皇子连忙叩头,又回奏道:这几年国家的积疾都恰巧起出来,亏得父皇怎么英明神武能治下来的,他作儿子的在旁边看了,学习得很多。料这一两年把难关度过,国家又能欣欣向荣,父皇可作江山千秋万年,他能作这样父皇的儿子,就已经觉得很荣光。

  回答得真好。崔珩想自己作人家儿子,也不过回答得如此这般了。但这些回答里,有几句是真心?假是不假,可要论起真心来……

  他挥挥手,很慈祥的说:皇儿你还年轻,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容易,再学学,父皇很看好你。

  二皇子叩首退了。

  崔珩还在想:怎么这么倒霉呢?这几年,接二连三的起了这么多事?

  没有一个人能告诉他:他以为的倒霉,其实,都是空**来风,并非无因。

  只不过那些因果,没有人能反应给他而已。

  是重要的,就是底层穷人的苦楚挣扎,官员的本子一些儿也没反映,都是盛世太平——

  对,你从锦城、到京城走一走,看到也都是太平,眼角偶尔扫到几个穷人,算什么?哪朝哪地没几个穷人呢?

  明珠出身的那老街居民的困苦,没有人跟上头讲。葫芦瓢那老城区混混们都能开巷战了,也没人敢跟皇上捅。就像一个西瓜,摆在地里,青皮遮着,里头慢慢儿的烂哪烂哪烂……忽然一下子摔地上,啪的臭水横流了,你还怪怎么这么倒霉呢,就溅了一身臭水?

  唉!真别以为这些老街是小事。锦城还是本朝算得富饶的城池,京城的地位更别提了。他们都有老街区,设若其他小镇僻城,又待如何?会有多少个“老镇老城”躲在角落里没人知道,像西瓜一样慢慢的烂?

  这还是当年人人说盛世的时候,一场大战中戎人借着戎商能耐,将所占地皮的金银财宝几乎尽数榨取,胡人又说不得烧杀掳掠一番,留下残局,上至崔珩、下到大臣们都说要节俭治国了,上奏的本子里也大都夸说自己如何节俭安民,大家还能活得下去……实际上在这本子之后会有多少人活不下去呢?!

  之后几天,宫里宫外都忙。灾事一时没个平定,物议纷腾,余秋山到底是烧山的罪魁祸首,百姓本不懂,不知谁捅出来的,把他编进戏词里说,于是街头巷尾都知道了。他是英雄,但饿肚子是眼前的——西边饿死人,流民往南来,南边本来就已比往年少的粮,还要往西边运呢!怎生得了?

  这样对余秋山的不满就越来越多了,有些倒念着旧情,不多说余老将军,说说别的文官武将——甚至抱怨起天老爷,也就是影射起天子来。

  崔珩和其他文官武将不得不叫余秋山老实点顶一下民怨。

  余秋山深刻的对他烧山的鲁莽行为作了忏悔。这么一大把年纪,身上带了新的战伤,卸了甲,跪在地上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见者鼻酸。

  其实崔珩也心疼——心疼有什么用?大家共克时艰,拿点准主意出来啊!

  云剑终于拿了个准主意。

  云剑不是天老爷,他对风沙也没有办法,但他是个儒将,儒将的意思是像杀人凶手一样能打战,而且像古之圣贤一样满肚子能冒坏主意。

  目前他冒出来的主意就是:反正将士缺人、而西边又缺粮,何不把没粮的饥民都运到与戎人的边境去,也不用什么战术了,就让他们冲,告诉他们:“那边有粮!”

  这不比蝗虫厉害?

  西戎和北胡的人不是人?他们不怕蝗虫?

  兴他们来抢我们的,就不兴我们抢他们的?

  兔子急了还咬人哪,我们还赶不上兔子么!

  崔珩觉得以上的主意都非常之好,立刻授权云剑实施。

  云剑解决了很大一部分饥民,汉人的防线向西戎推进了好几个城池,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胜利。听说戎人都已经哭嚎着嚷起“汉祸”来了。汉人们觉得被邻居称为祸害,是历史性的进步——总比被邻居摁在家里抢衣抢食来得好。所以老百姓们都很开心,张灯结彩贺中秋。

  天凉了,沙暴也止了,抗旱的作物推广开了,番薯什么的,都是西域的物色,西戎本来打算拦一拦:“我们是敌人,我为什么给敌人送种苗?”这种心态。但汉人表现出“不给我们种,行啊,等你们熟了我们再来吃你们。”的豪情,西戎也退缩了。

  而北胡的草原也受到西边沙暴的影响,草场受到可怕的打击,估计今冬羊群够呛。北胡的大可汗甚至主动跟中原联系,看明春能不能联手把沙漠问题治一治。“这么着下去大家都没饭吃。”

  送信的人还代大可汗向云剑慰问:金雕可好?

  真够酸溜溜的!

  明面上,这是大可汗知道了狗腿篡位、并与云剑结盟的事儿,却不敢插手,大大的示弱。实际上呢?大可汗既然知道了金雕,能不知道云剑把虎符掰了一块给狗腿吗?大可汗这是拿把柄威胁云剑呢!——你瞧你做的好事!还是跟我客气点吧,不然我也跟你们皇帝告你的状去。你们汉人忌讳这个对吧?也别说你用心是不是为中原好了。就把虎符送给外人,给你们朝廷知道,你麻不麻烦吧!

  云剑笑笑,回信使道:“金雕已经回云上去啦。”

  信使一愣:“将军放了他?”

  “是。”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