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1章 什么水平?诺贝尔文学奖的水平!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18ys.net]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一座山要伫立多少年

  才能被冲刷入海

  一些人要存在多少年

  才能获得自由

  一个人要回转过多少次头

  才能假装什么都没看见

  答案啊

  我的朋友

  在风中飘扬

  这答案在风中飘扬

  ......”

  说是答案。

  实则还是一连串的“永恒之问”。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会被称做男人?白鸽要飞过多少大海,才能在沙滩长眠?炮弹要飞行多少次,他们才会忘记战争......“

  但是和上一首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小男孩的声音中只有不解、悲伤、愤怒,与其说是在责问,倒不如说更多的是呐喊与唤醒。

  而这首歌里,旋律简单演唱散漫随意,你却很难不喜欢他那随意的风格,他越是随意,这歌也就越能接近人心中未经修饰的部分,歌词和旋律沁入到无数人的灵魂,让人们感受到自由,一如他的音乐理念。

  最重要的还是,有一种冷峻的思考通过他散漫的演唱流露出来,这是最具感染力的。

  答案?

  我的朋友,答案其实不一直在风中飘荡么?

  我们都看到了那些不对的东西,心里也知道那不对,但就是不愿正视罢了。

  那些诉求和平的、正义的、公平的声音如同微风,它随着人类的历史长河一直存在着,却因为太微弱而被我们忽视或者遗忘,就像吹散在风中一样。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

  才能望见天空

  一个人有多少耳朵

  才能听见身后人的哭泣

  要牺牲多少条生命

  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

  答案啊

  我的朋友

  在风中飘扬

  这答案飘扬在风中

  ......”

  歌曲结束了。

  余音却还缭绕在每个人的心间。

  “此曲,必将永垂于后世!”

  完全沉醉在歌曲中的乐评家约克长吁了一口气,心中默默感叹道。

  约克只感觉自己的脸有点疼,因为他刚才以为那首反战题材的《TellMeWhy》已经无敌了,大概没有其他相同题材的可以和它刚正面。

  结果倒好,他立马又拿出了一首更牛的把自己前一首给秒了......

  只是一首乍听之下,结构很普通的民谣歌曲,虽然旋律好听,押韵的歌词唱起来也朗朗上口充满韵味,但不至于说是秒杀吧?

  至于,约克这么评价是有道理的。

  歌曲中描绘的是纷乱的战争年代,炸弹乱舞的天空中,鸽子失去了自由飞翔的权利,不断寻找安定的避难所,却发现安生立命之处都没有。

  山川冲击,碎石滚滚,男人为了成为所谓的“男子汉”,必须作为士兵奔赴前线,走过千万里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每每回头看到的是战友残缺不全的尸体,每每抬头看到的却不是蔚蓝的和平天空。

  被俘虏的士兵被剥夺自由,他们流泪;被夺走生命的士兵父母,他们哭喊;被子弹扫射的战士,他们惨叫。

  这首歌就犹如重磅炸弹,每一词每一句都时刻提醒着人们的良知,述说着战争的可怕,战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徒增一场场人间悲剧,其所表现出的对这个人类、社会、人生的深层的忧患与痛苦刺痛着每个有良知的人的心。

  也因此,那一句“Theanswerisblowinginthewind”就更让人心酸了。

  我们其实都这样想,但事实是,政客们却似乎永远都听不到这些,依然不停地发动战争,募集,派遣,牺牲......

  民众抬起头来看不到和平,看不到幸福的未来,我们所渴望的自由和幸福就在风中随之飘荡,也许下一刻飘上参天大树,看到了太阳,也许下一刻飘回水中,冲入下水道。

  字字锥心!

  并且,这首歌不仅仅只是反战那么简单的,歌里有民权的精神在,有人文的深意在,有隽永的诗意在。

  在他那看似散漫的歌声中,无处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透露出永恒的皿煮自由的普世价值,突出了个人尊严与人格独立的伟大与不可侵犯性,这首歌的意境可谓是――放诸四海而皆准!

  如果你说《TellMeWhy》不好,那阿姨粉可能会很狂暴,保护儿童的组织,环保主义者,和平主义者可能都会很狂暴。

  但你说这首歌不好的话,大概是所有人都会很狂暴。

  这首歌,是一首黑不动的歌,一咏三叹,荡气回肠,感慨万千,催人泣下,前不见古人,后,怕也见不到其他的来者了,除了他自己......

  “晚安。”

  苏落温柔的道别,然后就关掉了直播。

  一首民谣会有不同的意义,而且每一刻都会不同,这取决于谁在演奏和谁在聆听。

  要问这首歌什么水平?

  在上一个时空里,诺贝尔文学奖的水平呀!

  这首歌的歌词于2016年10月13日作为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之一,一度引起全球轰动和无数的争论。

  大概没人会想到诺贝尔文学奖居然会颁奖给一个唱歌的吧。

  因此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表面上是颁给鲍勃迪伦,实际背后却是在肯定当时的民权运动。

  他和著名民权领袖们交往甚密,不止一个黑人民权领袖赞扬过他,说他虽然是个白人,但却唱出了黑人的心声,《Blowin‘inthewind》早已成了反战和民权运动的代言曲目。

  所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给鲍勃迪伦,背后的逻辑和颁奖丘吉尔是一样的,迪伦作为ZZ符号的影响力,足以弥补文学性的差距。

  鲍勃迪伦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争议很多,但都无所谓了,毋庸置疑的是,这首歌是公认的米国民谣史上最重要的作品,由它开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很有意思的是,鲍勃迪伦作品创作内涵一直都是受到肯定的,但他早期的好些作品都是藉由其他艺人的歌声才成名的。

  这首歌也是,鲍勃迪伦自己没能把这首歌唱火,反而是由一个叫Peter,Paul&Mary的三重唱团体翻唱后,直接干到全米排行的亚军,才使得这首歌被全球人民熟知。

  因此有很多人说,是鲍勃迪伦这位“民谣宗师”的问题,他的嗓音音色不够讨喜。

  其实,虽然三重唱版本的和声各种华丽各种美,但苏落完全无感,个人还是更喜欢鲍勃的原版,无限倾向对那种。

  歌曲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那么一首歌的好坏与否不在于讨喜与否,关键看其是否能真切表达出作者在这首歌中蕴含的感情。

  鲍勃的嗓音充满时间磨砺后沉淀下来的岁月沧桑感,而三重唱虽然就音乐旋律和演唱方式角度看,的确是华丽动人,夺人双耳,但对于这首歌来说,朴实无华的鲍勃才最动人。

  他的版本更有画面感,仿佛能看见他在街边,戴着牛仔帽,弹着吉他,吹着口琴,身后的天空中炮声回响,他演奏着民歌《Blowinginthewind》,诉说着世间的悲剧......

  这种画面反差很强烈,从而使歌曲唤醒人们良知,倡导和平的主题更为深刻,也更容易勾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理智上的思考。

  前世国内许多观众熟知这首歌,倒也和那个和声超美的三重唱版本没太大关系,许多人是因为电影《阿甘正传》知道的这首歌。

  在影片的结尾,小阿甘上了校车,独自在椅子上陷入沉思,羽毛随风而舞,没有起点亦没有终点,珍妮曾在舞台上哼唱的歌曲再次响起:“Theanswerisblowinginthewind......”

  这一幕,不知道是多少影迷心中难以忘却的经典画面。

  换了个时空,不一样人和时间背景,未必能让这首歌达到前世的高度,但经过漫长岁月筛选出来的经典歌曲,也不可能会差。

  苏落更多的是在想,是时候考虑一下,让《阿甘正传》的这一幕也成为这个时空里影迷心中的永恒经典了......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