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历史之人物篇(一)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18ys.net]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本小说的背景,也让更多的人分享作者对于战国的学习和理解,我决定推出这个真实的历史系列,这个是第一篇,人物篇一。顾名思义,写这个的目的也就是对小说中出现的真实历史人物,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这些资料来源于一些史书还有百度,如果有错的或者漏的,还希望大家能帮忙在评论里给补上。然后还会简单说明一下在小说中的角色。

  而这个人物篇一则是介绍第一卷和第二卷中出现的人物的。同样的还会有人物篇二,以及事件篇、地理篇等。想来这些都是对小说的补充,应该还是有必要写写的。

  以下人物按国别分别列出:

  一、周王室

  姬扁,谥号周显王,姓姬名扁,东周君主,在位48年,继承其兄周烈王的天子之位,在位期间其个人事迹不祥,但期间发生了秦国的崛起,以及齐魏之间那两场著名的大战。史记记载,显王五年,贺秦献公,献公称伯。九年,致文武胙於秦孝公。二十五年,秦会诸侯於周。二十六年,周致伯於秦孝公。三十三年,贺秦惠王。三十五年,致文武胙於秦惠王。可见当时东周王室与秦国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密的。之所以把这个人物放在第一,因为他是主角穿越而来的宿主,主角周扁穿越之后夺取了姬扁的身体,继位为王,从而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和情节发展。因为主角是穿越而来的周扁,而不是原来的姬扁,所以小说中的主角名称为周扁,当然,小说中若是别人想要直呼大王的名讳,肯定是会喊姬扁的。

  樊馀,周显王的臣子,只在战国策中出现过一次,替周王出使楚国,应该还是有一定的谋略,以及对周王的忠诚度。小说中将他设定为周扁最亲密的臣子,从贴身护卫做起,日后还会担当要职。其生平和其他事迹不详,小说中他的父亲少师则纯属虚构。

  白圭,名丹字圭,洛阳人,《史记·货殖列传》中将其视为治生之祖,《汉书》则更是称其为工商理论鼻祖,也就是说史书上的白圭是个极其有名的大商人,驻扎在洛阳,行商于天下。又有一说,白圭年青时在魏惠王手下当官,善治水,曾消除大梁也就是今天开封的水患,据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出自于白圭治水,白圭也因此居功而被封为魏之相国,后来眼见魏惠王无能,这才辞官回到洛阳经商。又有人说治水之白圭和经商之白圭不是同一个人。所以本小说中取史记明确记载,将白圭的身份定为洛阳商人,同时参考魏国白相的说法,让白圭主动往王室求官。另外因为史记中对其评价很高,所以本小说中,白圭也被定性为周扁的左臂右膀,成为了周王室复兴的顶梁柱之一。

  宁越,宁越,战国时洛阳周威公的臣子,战国时中牟人。《吕氏春秋》记载,他怕种田劳苦,发愤读书。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别人睡觉他不睡觉,学了十五年终于学成,被周威公委以重任。到了后来,宁越更是成为了勤奋好学的代名词,后世诸多文献中出现,比如唐朝李白的《上安州李长史书》中就有,“幸容宁越之辜,深荷王公之德。”而宁越自身的事迹只有《智囊全集》中记载齐赵之战中宁越为赵国孔青出策,其他事迹不祥。但鉴于其勤奋好学的好名声,本书中宁越便成了周扁的另一个左臂右膀,毕竟同时代能留下点名气的洛阳人,几乎就那么几个人了。

  屠黍,晋国太史,晋国灭亡前逃到洛阳,曾受到周威公接见。在小说中转而支持成周王室,其儿子和孙子都是杜撰的。

  周威公,姬灶,周考王封其弟姬揭为洛阳周公,姬揭之子便是姬灶,继承父职为周公,辅助成周王室。相传其早年行政荒诞不堪,后来有所改进,不光重用了宁越,还用了一批洛阳本地有识之士,不过其教子无方,自己死后两个儿子打了起来,不光勾结赵韩两国将周公国一分为二,还将父亲周威公的尸体三月不得下葬。本书中周威公是王室太傅,专与王室太保作对,但不幸被刺杀于成周返回洛阳的途中,死后两个儿子争权,还是分周公国为二,但作者不忍其三月不得下葬,将时间改短了点。

  西周惠公,姬朝,周威公之子,其父死后与其弟姬班争权,成为洛阳西周公,与姬班所封的巩邑东周公,并称二周,其生平事迹不祥。本小说中将其描述成了一个胖子,有志向无实力,一得权便昏头,最终将洛阳拱手让给了王室。

  东周惠公,姬班,又名姬根,周威公之子,其父死后与其兄姬朝争权,在赵韩的帮助下成为巩邑东周公。本小说中,他是一个略带悲剧的角色,成为了韩国的傀儡,虽然被宁越放走了,本想远离洛阳政治,但却又被韩国抓了回来当旗帜,不过幸运的是他活的比他哥哥长,其故事到第二卷还没有完。

  田邑、义莳、赵骈、王寿、杜赫,均是洛阳人,周威公发奋之后所求得的洛阳贤人,其生平事迹均不祥,本小说中均投靠了王室,不过其官职爵位和分工各自有所不同。二、韩国

  韩侯,姬姓韩氏,小说中当今韩侯为韩共侯,名若山,公元前370年至前363年在位。其父韩哀侯,迁都至新郑,其子韩昭侯,重用申不害变法。韩共侯生平事迹不多,只有一件记载在史册之上,那便是前369年,接受公孙颀建议,联合赵国攻打处于内乱之中的魏国,包围了尚还在争夺君位的魏惠王,结果因为与赵侯意见不同,一气之下连夜撤军,使得魏惠王得以从容登位。

  公子武,姬姓韩氏,名武,韩共侯韩若山之子,其父死后继位为韩昭侯,前362年─前333年在位。在位期间重用申不害为相,改革图强,使得本来在列国中处于弱势的韩国,在纷争战国之中也能拥有一席强国之位,可惜申不害变法方向有所错误,最终被同时期同时变法的秦国远远抛在了身后。韩武其人行事公正,对于执政有一定的策略,但缺乏雄才大略,他的一些小故事将会在小说中出现。

  申不害,郑国京邑人,曾为郑国小吏,郑国为韩国所灭后,成为韩国低级官员,后来因为其优异表现和独到见解,为韩昭侯所注意,最终成功以自己的术治变法说服韩昭侯,被委任为相国,着手变法。申不害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变法家,其变法着重于吏治,侧重于术治,提倡君王着重驭臣之术法,其结果是加重了君主集权制,但对于整体国家实力的上升没有太大的积极意义,所以韩国在比较英明的韩昭侯领导下,可称为强国,但韩昭侯一死,韩国便迅速衰败下来了。申不害在韩国为相十五年,一说十八年,死于公元前337年,留有著作《申子》一书。

  韩晁,韩国大臣,善于言辨,其生平事迹不祥。

  韩进、苏锐,韩国将军,其生平事迹不祥。

  公孙颀,本为魏国大夫,在魏惠王与其兄争夺君位时,投奔了韩哀侯,建议韩哀侯兵围魏惠王,这一计策,是十分正确的,也顺利实施了,可惜最终却被韩哀侯放弃了这一可以决定历史的机会。其余生平事迹不祥。

  三、魏国

  魏侯,姬姓魏氏,名嫈,出生于前400年,前369一公元前319年在位,其寿命长达八十二岁,可堪是长寿君王了。后世称之为魏惠王,可谓是战国时期知名度极高的一位诸侯王了。在魏惠王与其弟争夺君位期间,受到赵韩两家围攻,幸亏韩侯连夜撤兵,魏惠王这才缓过口气来,顺利掌控了朝纲,随后便向赵韩展开了复仇,紧接着,依仗魏国的强大势力,魏惠王开始了自己的霸业。魏惠王刚登基时,魏国正是其国力鼎盛的时候,吴起留下的魏武卒仍然是天下第一强兵,魏国的国土也达到了最大,拥有今天陕西东部、山西北部、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及山东西南部,魏惠王在位之初,便开始了一系列动作,为了巩固东方领土,营建了大梁城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将国都从安邑迁至了大梁,为了扩张领土,疯狂的四处征战,一度攻下赵都邯郸,为了成就霸业,率领十二路诸侯,在逢泽朝见周天子,为了满足虚荣心,自封为王,引起齐楚震怒。但魏惠王好大喜功,魏国国土分散,国力有限,连年征战之下,兵疲民乏,再加上犯了些关键性错误,两次大败于齐国,放走了商鞅,以至于秦国崛起,抢回了河西郡,之后秦军威逼安邑,以至于魏惠王不得不将主要宗室力量全部搬到了大梁,自此魏国便走上了下坡路,不再称霸于战国后期的舞台。纵观魏惠王其人,虽自大但还是有才,从其一些列治国策略来看,基本思路还是对的,魏国要强大,只能向相邻的国家要领土,但魏国不该四面为敌,北边的赵国,南边的韩国,东边的齐国,西边的秦国,几乎都是魏国死敌,到了魏惠王晚期为秦国所逼,魏惠王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失策,转而与赵韩修好关系,请求齐侯也同样称王,终于化解了魏国的一系列危机,但要想恢复往日的强盛,却是无力了。魏惠王在史册上也留下了大量的事迹,在本小说中也会视场景而出现,至于本小说中的魏惠王,在保持其基本历史形象的基础上,会对其生平做一些改变,毕竟主角改变了历史嘛,呵呵,但到底魏惠王表现如何,还敬请期待。

  魏昂,魏惠王的弟弟,又叫公子昂,史册记载有古君子之风,为人正直,好学且礼待下士,是魏惠王手下重臣,曾治理河西郡。昔日商鞅还在魏国时,公子昂便与之交好,并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但魏惠王没有听从,后来公子昂带兵与商鞅对战时,商鞅以旧情相邀,将公子昂骗至秦军军营之中,导致了魏国河西军大败,魏惠王被迫主动献出河西之地。从这点上看,魏昂确实有古君子之风。但魏昂作为魏惠王的左臂右膀,能得好评于史书,也算是一代名臣或名将了。

  司马错,又叫王错,魏国司马,魏惠王登基时便得到了司马错的帮助,但司马错最终出走了韩国,其原因不详。另司马错其生平事迹不祥。

  公孙痤,姬姓魏氏,为魏惠王叔父辈,帮助魏惠王率兵夺下君位,之后一直在魏惠王手下为相,同样也是魏惠王的左臂右膀。但其少梁之战败于秦侯,回国后便郁郁而终,临死前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可惜未能被采用。

  巴宁,魏将,事迹见于战国策,曾帮助魏侯大败韩赵二国,其余事迹不祥。

  未完待续。终于又上传了一点小东西,希望大家能喜欢。后面接着的还有秦国韩国等国的人物,我会直接在这个人物篇(一)里面修改的。(另,这段时间实在太忙了,第三卷只能先等一等了。)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