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三百五十二章 将中华文化深植印度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18ys.net]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第一次谈判破裂,南华很快就通过一家瑞士报纸将这次谈判的结果公布于众,接下来的数天,南华释放了一百多名俘虏,另外滞留在印度境内的三十多名英国记者也被一艘与南华保持贸易联系的德国海运公司的商船送到了英国。这些英国记者每人手里都掌握着一份名单和材料,南华俘虏的英军官兵以及滞留英国的侨民的详细信息都在那份名单和材料之中。这些英国记者回国后立即公布了那些材料和名单,那些侨民、俘虏的家属立即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游行反战活动,逼迫政府与南华谈判,同意南华的条件,并且尽快与南华进行停战谈判。与此同时华人在印度如何善待印度人,以及英国殖民印度期间的种种丑闻也开始通过报纸等媒体被广大欧美百姓知晓。前线战事不利,英国后院又燃起大火,英国政府为此焦头烂额,更要命的是很快这场泛滥英国的反战活动也殃及到了荷兰、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国家,这些国家政府也纷纷向英国施加压力,催促英国赶紧答应南华提出的条件,否则这些国家将退出同盟国,撤回远征军中的本国军队。在国内民众和同盟国其他国家的双中压力下,英国政府最终同意了南华提出的交换条件,为了报复英国人的傲慢致使第一次谈判破裂,南华在第二次谈判中又增加了两个条件,那就是从即日开始至1935年三月三十一日,双方停止军事行动。这段时间南华将向英国转交俘虏和侨民,另外英国人需支付俘虏在西华境内的伙食费和医药费。第二个条件是南华在此期间将在白沙瓦搜集同盟国官兵的遗体,并将骨灰送交远征军,据估计这些骨灰将达到两万盒,英国必须为南华提供两个重炮师的装备以及十万发炮弹。这次英国人学乖了,没有当场拒绝,却开始与南华代表进行讨价还价。最终经过长达数日的商谈,英国人答应了南华的所有条件,但是南华却要向英国人提供三万盒青霉素。

  南华同英国人谈判后,齐志宇又在1935年2月中旬派出谈判代表去南京与蒋介石政府进行了谈判,这次谈判是为了营救被蒋介石俘虏的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去年十一月初红十军团挺进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转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重重围困在怀玉山区。方志敏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了接应后续部队,冒着雨雪和危险,复入重围,寻找部队,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于1935年1月29日被俘。被俘时,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齐志宇小时候就看过有关方志敏英雄事迹的连环画,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的变迁,他的三观虽然改变了,可是对方志敏却依然怀着无比的敬意,如果没有被蒋介石杀害,齐志宇相信方志敏绝对会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许多功勋。而且如果李大钊、杨靖宇、瞿秋白、方志敏等革命领袖或者抗日义雄能够活到革命胜利之时,或许建国后也不会产生许多重大决策失误,特别是个人崇拜,文革估计都不会发生,他的父辈们很可能不必在物质极度匮乏中艰难度日了……既然自己来到这个时代,就应该多为民族保留下一些元气,类似方志敏这样的英雄人物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营救出来。本来齐志宇可以派遣特战队悄悄潜入南昌,救出方志敏,可是随同方志敏被捕的还有许多共产党员、红军官兵,这些人也一定要救出来,所以齐志宇只能派出代表去南京与蒋介石进行秘密谈判。蒋介石杀了这些共产党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只要他们不在国内搞革命,他是很愿意用这些人同南华交换一些好处的,原本齐志宇以为蒋介石会向南华要一些药品和武器、弹药,可是出乎齐志宇意料的是蒋介石居然打算用方志敏等数千被俘的红军官兵,交换上海的法租界。自从西南国民军将法国殖民者赶出亚洲后,上海的法租界就成为了西南国民政府的辖区,现在包括欧美列强甚至日本人的租借都掌控在南华的手中,除了日本人的工厂没有被没收外,其余诸国的财产、工厂都被南华收入囊中。蒋介石打算要法租界,当然既包括法租界的政权,也包括法国人当初留下的那些资产,比如房产、工厂。南华谈判代表使用密电码请示了齐志宇,齐志宇指示法租界的政权可以交给南京政府,但是法国人留下的那些房产、工厂,这些年都先后通过拍卖的方式被私人收购了。如果蒋介石认为南华给出的条件无法满足他的胃口,可以将上海南华控制的日本租界的政权给他。经过一个礼拜的讨价还价,最终蒋介石以三千多名红十军团的官兵以及关押在上海监狱的三百名政治犯从南华手里换到了上海的法租界和英租界的管理权,并且南华还要无偿给他五万盒青霉素。

  蒋介石当初抓获红十军团的三千多官兵,就打算同南华交换一些实际利益,所以并没有用刑,那些狱警就跟伺候亲爹似的,每隔数日就派医生给检查一下身体,并且每日好吃好喝地对待方志敏等人,生怕他们饿瘦了,得了什么毛病,被南华挑出毛病,得不到想要的好处可就麻烦了。

  1935年3月初,方志敏等红十军团的三千官兵以及关押在上海监狱的三百名政治犯登上振华船运公司的商船来到吉大港,随后乘坐火车到达德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就在上海监狱的三百多名政治犯中。陈独秀登上商船,前去接送他们的南华政府官员交给陈独秀一封齐志宇的亲笔信。在信中齐志宇劝导他放弃政治,到印度后,可以潜心钻研学问,印度正需要中华文化的滋养,可以到印度开办大学,向印度人民灌输中华文化,将那里变成另一个中国。

  杨靖宇、周保中、赵尚志等红军领导人在德里火车站以隆重的仪式欢迎方志敏、陈独秀等人的到来。在德里方志敏与杨靖宇等人亲热交谈,大家回忆了在国内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以及东北抗战的艰难历程,杨靖宇等原义勇军领导人向方志敏、陈独秀等人介绍了这一年来在印度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在当地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土地革命的经验,第二天,方志敏等人在杨靖宇等领导人的陪同下,参观了红军辖区的学校、工厂、乡村……看到红军在这里取得的成绩,方志敏很振奋,觉得自己带着红十军团的同志离开祖国,被迫来到异国他乡,此生恐怕再也无法回到故土,见到那些革命同志,那些红区的群众,为此十分伤感。但是看到义勇军在这里建立的政权,看到学校里华人与印度学生共同学习汉语、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学习革命思想……看到工厂里华人与印度工人不分彼此共同劳动的情景,看到乡村里那些分到土地的印度贫苦农民对中国共产党表现出来的发自内心的感情……他感到这就是自己想得到的,如果自己能够将生命和热血投入这片土地,将华夏文明倾注进这片土地,将共产主义理念播种在这片土地上,看着他开花结果,就算远离故土也是值得的。结束了参观的行程,方志敏迫切地向杨靖宇提出,请组织交给他一份工作,无论什么样的工作他都会以积极的热情投入进去。杨靖宇哈哈笑起来,对方志敏说,红十军团三千革命同志的工作齐志宇早就安排好了。杨靖宇说罢,走到墙壁跟前,拉开帘子,露出一幅巨大的亚洲地图。杨靖宇指着阿富汗、伊朗、白沙瓦……给方志敏讲解了这数月来同盟国远征军与中国军队的军事进展以及白沙瓦战役的始末,目前的态势。杨靖宇对方志敏说,阿富汗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一直处于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那里的人民需要有人去传播革命的火种,那里的游击队需要有人去带领他们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南华虽然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南华对国内的革命始终抱着同情的态度,齐志宇对你十分敬仰,他在我面前多次提到关于你的革命事迹,若不是因为阿富汗需要尽快投入一支军事力量,以打击英荷军队的后勤线,声援正面战场,齐志宇很愿意邀请你去河内做客……话说到这里,方志敏已经明白了齐志宇是无利不起早,将自己救出来,也是为了在阿富汗尽快打开局面,缓解正面战场的压力。不过一想到能够在南华的支援下,在阿富汗开展游击战,将来效仿义勇军在阿富汗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他浑身的热血都澎湃起来了。就想立即带着部队过去,马上到那里开展工作。可是现在还不能过去,至少需要花费数天时间学习一下阿富汗的地理、风俗、历史、游击队派别……凡此种种若是系统、深入地学习、研究,估计需要很长的时间,可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做准备,南华给方志敏的时间只有三天,三天里方志敏等人只能大略对阿富汗有一个模糊的认识,不过阿富汗境内还活动着许多南华的情报人员,那些情报人员通过将近一年的努力已经在那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宣传南华的民族政策,并对当地不满英国人统治的游击队给予军事援助的方式,争取到一些当地游击队的支持,等到红十军团三千官兵过去,南华的情报人员自然会将这些游击队介绍给方志敏。

  杨靖宇并不认同陈独秀的那套政治理念,他也不准备让陈独秀在自己的辖区里搞他那一套。杨靖宇与陈独秀进行了促膝交谈,请陈独秀担任正在筹建的德里大学的校长。齐志宇的劝导,再加上杨靖宇的规劝,陈独秀痛苦地意识到自己恐怕余生不会再有机会在政治上施展抱负了,残酷的现实让他不得不屈服,因为不久之后他的家人也被带到了德里。中国并不缺少政客,真正缺少的是建设者,是文化工作者,是科学技术人才。这是齐志宇在心中对他说过的话,坚船利炮并不能将这里永久划入中华版图,而只有将中华文化深植在印度这片土地上,才有可能达到变夷为华的目的。这是他在德里生活、工作数年后的感悟。

  红十军团三千官兵来到德里的第四天,就在方志敏的带领下,连同那些三百名政治犯乘坐火车去了白沙瓦。随着白沙瓦战役的胜利,白沙瓦现在已经成为后方了,中国军队将阵地推进到了距离喀布尔一百多里地的地方。双方约定的休战期还没有结束,目前双方前线将士都在抓紧时间挖掘战壕,修建工事,储备物资,从后方输送大批部队……看架势,如果休战期结束,这里势必会爆发一场规模很大的阵地战。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