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8章 脚步(4)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18ys.net]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卡普阿斯河,是婆罗洲西部的一条最重要的河流,发源于加里曼丹岛中部的巴都布罗克山脉的西部山岭。该河由东向西流,沿赤道流经整个西加里曼丹省,在入海口附近分两支流注入南海。全长1010km,流域面积25.9万平方公里,其流域面积占婆罗洲面积三分之一强。

  神奇的是,卡普阿斯河的绝大部分河段都可以通航,这便让上官紫芜向内陆伸延的计划得以实现。

  上官紫芜此举,显然是符合“天道”的。一部人类史,说穿了就是一部河流史。人们沿河而居,因为在蒸汽机出现之前,河流是最便捷的交通大道。

  而人类的每一个大城市,几乎都踞守在河流的入海口,这有如势力划分一样:此河而上,属于我的地盘。

  真要说起来,李远白的《西南计划》,也没上官紫芜这个计划来得自然。

  而且,上官紫芜这个计划,不但来得自然,而且还十分“阴险”。因为她派出的人都是身穿“便衣”,另有她杀了人,并不占领那些地方,而是任其荒芜,相当于是为杀而杀!此时,上官紫芜正在对此项计划进行最后的完善,各类物资皆已齐备,只待一声号令。

  卡普阿斯河,是一条绝对热带的河流,即使后世,这条河的沿岸,也没得到开发,地图上的居民点,也少得可怜。据传,即使到了21世纪,卡普阿斯河上游丛林,也还生活着真正的食人族。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哪怕在后世,这也是一条被浪费了的河流,在印尼的经济版图上,其作用十分低下。

  也因为如此,当上官紫芜上报这个计划时,李远白没一点心理上的不适,毛笔,你都浪费闲置了一个世纪,还不容许我去开发么?

  ……

  历史的脚步终于有了一点微弱的变化。

  红一方面军到达草地一线后,很快便遇到了四方面军。原时空,四方面军是有着八万余人的庞大军队,而一方面军则不足万人。但是,因为李远白的“大礼”,让一方面军突然变得粮弹充足,士兵全是标准配备,比常凯申的军队还穿得好吃得好,或许也是受过李远白的一些话语的影响,自泸定桥以后,一方面军便开始注意招收沿路青壮红军加入红军,对于抓到的俘虏,也开始采取“改造”政策,再加上这期间正好与胡宗南的49师打了一仗,取得比历史上更大的胜利,仅俘虏就抓了近五千人,就这样,一方面军到达草地一线时,竟然神奇地达到了近两万人的规模。

  重要的是装备啊,李远白送给主席一行的,可有81迫100门,60迫200门,勃朗宁重机枪200挺,勃朗宁轻机枪1000挺,而且,基本上属于弹药管够的状态。

  毛笔,300门火炮,1200轻重机枪,试想,哪怕红军在鼎盛时期,有这么强大的装备么?最重要的是主席等人还与这个来自南洋的爆发户亲戚随时保持着电讯联系,那意思啊,谁都听得懂,如果主席他们愿意,只要打电报,就极可能会拥有新的装备。

  所以,四方面军的张政委,虽然心头酸楚,但却不敢像历史上那么狂妄,动不动要怎么样怎么样了。

  因为四方面军打到此时,虽然机枪还有上百挺,但那弹药却没几发了,大多成了摆设。再加上与主席等人开小会之时,别个拿出来的根本就不是想像的叶子烟,而是各种洋烟,把一个张政委给懵得不行。

  历史上,张主席先是主张南下,在雅安一线与川军血战,败退后便向甘孜方向撤退,在这一过程中,主席为了挽救四方面军,派出总司令到四方面军联络。

  但这次,张主席没敢再提出“南下”了。原因在于,主席及所有中央高级干部,都知道他们那个富裕的南洋亲戚,去了东北打鬼子,而他们的既定目标,就是尽快赶到陕北,因为那里还有一支红军部队。

  因为他们的那个富裕亲戚说过,等红军到达陕北后,此后联系就更方便了。而红军,显然不想放弃这个“方便”。

  张政委不说分家的事儿,但并不表示就没其他意见了。张主席先说一条,你们那么多装备,给四方面军拨点枪支弹药没问题吧。然后又说一条,当然这条是隐晦的,那就是我们四方面军还是兵强马壮,两支红军会合到一起了,那职务总不能低了吧。

  说白了,此时的那支铁军,虽然有了铁军的影子,但军阀思想、山头主义却依然不少。这些人走上革命之路,也未必人人都是抱着纯洁的想法的。

  相信每个人都很纯洁,还不如相信一头猪一只狗。真正能把一群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的,不过是靠铁的纪律罢了。

  装备好说,给了40挺轻重机枪,4万发枪弹,另外给了10门60迫,200发炮弹。千万别嫌少,此时主席已经感觉到了张的二心,在两支红军部队没有彻底整编完成之前,主席可不敢完全放手的。再说,他老人家提出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他不可能放弃自己的主张。

  但这职务,却不太好说。因为中央的职务,并不是与会讨论的人能够决定的,这得由莫斯科方面的人决定,或者至少得请求莫斯科方面。

  既然这样,那就在红军职务里面打转转吧。好在总政委的职务属于“兼职”,他老人家高风亮节,可以拿出一个职务。决之,职务最后也是给他解决了的。

  但是,张在获得职务后,却再次提出“南下”,他的理论为既然红军如此兵强马壮,为何躲到人烟稀少的西北去啊,打下西蜀省,天府之国啊,难道还不够红军发展么。

  于是,红军又只得在草地上停留,不把内部问题解决好,单方面北上怕是不行的。历史上,因为张有解决中央的打算,便是主席带着先遣支队先行北上的,但这次,中革军委却没有再派先遣支队了,因为张并不敢轻易动手。这也说明,要压制别人的野心,最终还得靠自己强大。一人如此,一国也如此。

  过程之复杂不说。总之,历史的惯性不是那么好改变的。红军北上的日期,与历史上差不多同时,惟一的区别,也是最大的区别:原时空只有一万人左右翻过了腊子口,而这次是差不多十万大军。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