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368章 四诊之法⑷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18ys.net]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而这种认识非常的古朴,甚至还带着某些想象的成分,但是它确实体现出古代医家对于循环生理学的认识,并为古代脉诊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血液速度的认识方面,中国古代医家已经注意到血流速度问题记载着:人一呼,脉管中的血液流行三寸;一吸,也流行三寸;一呼一吸,共流行六寸‘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虽说这样的认识不是非常的精确,却是非常的意义的,因为血液速度是血液循环状态的一种重要指标,现代医生为心血管系统病人做临床检查,也把测定大、小循环的时间当作一种常规;呼吸和脉搏频率关系认知,上所说:人一呼,脉跳两次,一吸,脉又跳两次,一呼一吸,脉跳四次‘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这样的话语,连续计数,以每分钟呼吸十八次计算,一分钟脉就跳七十二次,而在这里不仅明确地指出脉搏和呼吸的关系,同时也知道呼吸和脉搏频率是一和四的比例,与现代生理学所观察的是一致的;这之外,还记述了脉搏和呼吸次数之间的比例改变是一种不正常现象:人一呼脉只跳一次,一吸脉只跳一次,以及人一呼脉跳动三次,一吸脉跳动三次,都是病态‘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日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日病温,尺不热脉滑日痛风,脉涩日痹’;所有的人都知道,脉搏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反映心脏和肺脏功能之间的关系,临床方面不难观察到,由于肺循环和动脉血液缺氧引起心跳节律不齐、脉搏的性状因之改变的情况”

  “中医对于切脉部位识,切脉的部位,在中国古代还是有一段更变的过程;先后有过‘遍身诊’、‘三部诊’和‘寸口诊’等之说;最开始之时,主要是‘遍身诊’,就是按摸全身,从头到脚可以触摸到的动脉,包括头、颈、两颊动脉,上肢的挠动脉,下肢的烃后、足背、腘、股动脉,这些部位的动脉都在体表,或贴于骨上和皮下;记述的切脉,主要就是‘遍身诊’;‘遍身诊’又叫‘三部九候’诊,‘三部诊’是指诊头部的颖颓动脉、腕部的寸口就是挠动脉和足部的跌阳,背动脉;寸口诊就是切摸两手掌后突起,挠骨茎突的挠动脉,就是中医常说‘独取寸口’,这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寸口是人体经脉的会合处,诊寸口可以了解人体气血的情况;像这样的方法,早有记录,以后出现的、等书籍所记述的主要就是寸口诊,而且一直沿用到现在”

  “‘遍身诊’后来已经不时常使用了,甚至不用了,其实,这种方法即使在现在仍有着非常强的实际意义,血液在心脏收缩时,产生的压力波叫脉波,脉波通过动脉管传到周身;脉波的形状随循环系统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它反映心脏的情况,也反映动脉管的弹性情况;所以,观察全身各处的脉搏形状,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诊断体征;比如,主要由于主动脉弓等有关动脉发生病变而造成的‘无脉症’,因肢体积血,可使上肢和下肢的一些动脉搏减弱或者消失;对这样的病人进行‘遍身诊’,就可以帮助了解他的血管的病理情况;比比如对心脏病人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用‘遍身诊’也很有意义,对病症更为清楚”

  “与切脉有关的因素,所说,诊脉要常在清早,这时人的阴气未动,阳气未乱,才可以查出不正常的脉,又说脉应四时气候而变动;并指出诊脉要注意人的性格的勇怯,骨肉皮肤的质地,‘形之肥瘦’,人的精神因素等情况,认为惊恐、忧虑、动静都会使脉发生变化;而这之后的脉书,在这一方面的论述更加全面,诸如男女长幼高矮等等都在注意之列;现代生理学证明,人类心脏的活动:心搏率、心血输出量等是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以心血输出量来说,在十分静止的状况下,如清晨初醒尚未起床,人的心血输出量就相当恒定,又比如人的正常心搏频率,不但男女有差异,长幼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同一天内,也常因体态的改变、活动的多少以及精神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异,便可以看得出来,古人对于切脉有关因素的观察是非常细致的,因为这时分辨正常脉和病脉是很有关系的”

  “诊脉是中国古代汉族医学家独创的诊法,近代以来西医看病习惯用听诊器,而两千多年来中医则习惯脉诊,即用手指按脉,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中医的一套理论体系也为世界所特有的,中国古代医家很注意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认为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病的属性是寒还是热,机体正气是盛还是衰,以及测知病因、病位和判断预后;正像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就是说,脉诊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处理百病,调理虚实;又说过:‘善诊者察色按脉,……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

  “这些所说的意思,就是从脉象的权衡规矩,可以识别疾病所主的脏腑;从病人的脉象去辨别浮沉滑涩,可以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这是从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的观点出发的,而这种整体观点又是以经络学说作为基础的;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通脏腑,外连四肢肌朕骨节,把全身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脉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从脉象的变化可以察知内在的变化;所谓的‘有诸内,必形诸外’这就是说,人体内部的变化会在外部表现出来的;脉搏是循环机能的综合表现,脉象的情况因循环系统的情况改变而不同心脏主动脉活瓣是否健全,心跳是否合乎节律,以及动脉的弹性怎样,都可以通过脉搏诊出”

  “非但如此,由于循环系统和身体各内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组织代谢的任何变化都会给血液循环以一定影响,而机体的重要疾病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循环系统的功能,所以,脉象不单单反映循环系统的变化,还能反映出其他构脏和系统的变化;比如许多疾病都和血液成分的改变有关,发烧、发炎时,血液中的白血球数相应增加;肝癌、糖尿病等疾患,都能使血液成分起变化,从而导致血流速度等方面的改变,并引起脉象的变化;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关系更加密切;比如,由于血管壁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控制,当有些疾病引起这两种神经的变化时,血管就受影响,从而引起脉象的改变”

  “以此可见,中国古代医学强调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是有着依据的,只不过古人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像今天这样的认识而已;

  而所谓的脉象,就是医生用手指感觉出来的脉搏形象,它包括动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速率的快慢、强度的大小、节律的均匀与否等等;正常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节律均匀的,称作‘平脉’,有病时的脉象叫做病脉;不同的病症常出现不同的脉象中国古代医家对于脉象的研究是很细致的;上面已经记有十多种脉象,总结了二十四种,而这之后的脉书甚至记载了多达三十多种或者更多;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宋代施发的这本书,记载了三十三幅脉象图,非常的生动有趣近代用科学仪器描绘脉象,是法国生理学家马雷在公元一八六O年发明脉搏描记器之后,才得以实现的”

  “中国古代医家能在几百年前单单凭手指的感觉和想像,就能绘出如此多的脉象,这在世界脉学史上都是罕见的;古代文献所记的常用脉象约二十多种,比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儒、芤、缓、弱、结、代、促、紧、弦、洪、细、微等等;脉象当中的‘浮’、‘沉’在中已有记载,、上也都有所论述,而它们所反映脉位,所谓的脉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脉所觉察出的脉搏表现最明显的部位;‘浮’是指用手指轻按就可觉察脉搏、重按反而减弱的脉象,主要表明病在‘表’,常见于外感病初起,机体和外界致病因素是指外在因素相杭争于肌表”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